|
於羅東聖母醫院
捐了款,換回兩個「零錢順手捐」撲滿,這個行銷手法也太…… |
幾年前因為要設定一個每月小額的固定捐款,所以做了一些功課;今年想把孩子的壓歲錢拿一點出來做單筆捐款,所以又在做功課。
我們是單薪的四口之家,沒太多餘裕,但很有福氣地都還「夠用」;對大小二噗,做媽媽的我在物質上做不到「給孩子最好的」,但撇開以金錢為單位的計算式,他們一直都是很幸福的。
溫飽之外,我們能做的,不管是定期定額或是單筆捐款,金額都小得可憐,但我還是認真的做功課,因為我深信錢大錢小都是願力、心意,我想成就的是我所認同的「志業」。
幾年前那次做的功課,我把整件事想過了一遍,理出一點頭緒。
第一,我想把我的關懷放在「環境」和「人」這兩個面向。「環境」面向的議題很多,環保、食品安全、能源等,涉及的層面廣泛,我定期小額地捐給綠色和平;而「人」的面向,我在乎的是基本溫飽、教育和醫療,我能做的是偶爾的單筆捐款。
第二,救窮不救急。人家說借錢給朋友「救急不救窮」,因為「急」是一時災厄,幫一把還有翻身的機會,「窮」是無底洞,借出去的錢必然有去無回。我以為捐款不同借錢,應該要「救窮不救急」。「急」如大災大禍或新聞鋒頭上的急難個案,不是不該救,而是不怕沒人救,爭相搶救的熱烈程度,說是「慈善界」的名利場也不為過;但真要救「窮」,需要的是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無盡續航力。再說「窮」分兩種,一種是個人造業,這種窮,就自已擔吧;另外一種是「無以立足」的窮,這種窮是社會環境的業,讓特定族群弱勢到連立足點都沒有,惶論自力脫貧,我是這社會裡的一分子,甚至以資源公平分配的著眼點來看,我都算是「多分了」的那一群,這業我有一份,所以多少要擔一點。
第三,既是願力、心意,希望成就的是我也能認同的「志業」,而不是什麼人、什麼團體的「事業」。這是那時和學妹聊過的話,如今依然適用,但可以進化到2.0版——更不要做踐自已的願力、心意,成為「霸業」裡的結構共犯。
幾年前做功課的心得,一直沒文字化,今天寫出來做為舖陳之用,繞了好大一圈,還是讓人看出來——其實我想講的重點是在「霸業」;那麼就大方把冷飯拿出來炒一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