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賴大噗的美術課

一欉鵝掌藤,就有各種不同的綠
「開眼」,才看得到生活裡的多彩
賴大噗換了一個美術班,媽媽我比較喜歡現在的這個。
我不是那種可以讓小孩無限上綱學才藝的媽媽--經濟上,不允許;時間上,我也不希望孩子老是在正常學校與才藝班之間趕來趕去。
就一種,如果孩子願意,我們經濟上也一直平順,就一路支持到十八歲。至於那「一種」,為什麼是美術?大噗還這麼小,當然不是他挑的,單純是媽媽我的喜好。
美術,兩個字,我把它拆成「美」和「術」,美術作品是人將自己的對美的體會、經驗,透過技術表現出來;讓孩子上美術課,我重在美感經驗,能不能養成技術上的專業在其次。
具有美感的人,生活過得比較豐富有味。美不見得高高在廟堂之上;美,俯拾皆是。不「開眼」,一幅曠世傑作掛在街角,路過也視而不見;不「開眼」,進了博物館、美術館,看到的只是作品說明裡的創作者名字,甚至只有億來億去的價錢。「開眼」就是美感的養成。開了眼,去不去博物館、美術館都無所謂,生活就夠豐富了。
再舉個例子,把「美感」說得更具體一點。都說賞鳥吧,野外難得見到珍稀品種,鳥園是珍稀品種集中度較高的地方。但真正賞鳥不在鳥園,賞的也絕不止珍稀品種;相對的,不能賞鳥、識鳥者就算有幸遇著了什麼珍稀品種,也只能做睜眼瞎子。所謂的「美感」就是一種對「美」的覺識,有了這樣的覺識,開了眼,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美。
某一天,大噗吃飯吃到一半,發呆,好一會兒之後,才若有所思地跟我說:「媽媽,樹的綠也有很多種。」
很好,大噗開始「開眼」。
從前那個畫畫班的老師一味地要我給大噗儘可能多色的彩色筆,可是孩子不開眼,彩色筆顏色再多,畫出來的樹也都只會有一種綠。
美在生活中無所不在,美感的養成也不該只在美術才藝班,上美術才藝班只是給一個固定接觸的機會,尤其在未來上了國小、國中、高中,生活中的各種「應付」紛至沓來時,為「美感養成」這種沒有「實際效用」的東西留下空間。
當然,技術不是不重要,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可以是創作者抒發自我的語言、工具,人會運用自己最熟悉的工具、語言向世界發聲,這個語言、工具的嫻熟程度(技術)的確關係著表達的效率。但不立志當大師,單純只是要抒發自我,技術好不好似乎也沒那麼重要,就像心情不好,大哭一場、大吼一聲,就平復了大半,以藝術形式畫出來、寫出來、彈出來,不管作品好不好、表達得精準與否,都已經滿足了宣洩、抒發的渴望。
讓大噗、小噗上美術課,我不是要他們進什麼國中美術班,我也不期待他們成為什麼藝術大師;我只是希望他們的人生因為具有美感而變得多彩豐富,我只希望他們能多一種宣洩、抒發的工具,如此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