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媽媽,我想學鋼琴!」

前些日子帶著兩隻噗去Costco採買,遇上電鋼琴的特賣,兩隻噗看著駐點的人彈琴,也叮叮咚咚地在琴鍵上敲著玩了好一下,突然大噗跟我說他想學!
其實我等著這一天好些日子了。他們跟著我去過幾次朱宗慶的音樂教室(我們只是去那裡買票而已),他們知道,那些跟他們差不多大的孩子們在教室裡上音樂課,就如同他們去上美術課一樣,我知道有一天他們總會問到,而任何事,只要大、小噗願意試,我不太設限,所以我也早早就想過了「學音樂」這個問題。
對我來說音樂和美術一樣的,只是形式的不同,重點相同的都在美感經驗的體驗與審美能力的培養,而不在於技巧的訓練,在他們這個年紀,任何技巧的實際操作只該是更深刻體驗美感的手段而已。對於音樂這樣的藝術形式,我所能找到的好像都是「學習某一種特定樂器」,這和我以為的美感教育差距甚大,我一直認為最基本的音樂教育是「聽覺上的美感教育」,至於樂理、樂器彈奏技巧都只為增益「聽覺上的美感教育」而已。
後來仔細再想過,發現最貼近我的想法的應該是大學通識課裡「音樂賞析」之類的課,但坊間並沒有開給孩子的這種課啊!難道叫我帶他們去海洋大學旁聽?太有意見,搞得什麼都要自己來;更糟的是,音樂這一塊,跟我大小噗一樣,有待探索,沒法帶著他們領略。目前的做法只能是兩隻噗一起聽:
1. 每天晚上八點網路直播的台北愛樂《床邊音樂故事》。
2. 另外購入的台北愛樂《音樂精靈圖書館》
3. 還有張正傑辦給孩子的音樂會,雖然不常有
至於鋼琴或其他樂器,就如美術裡的素描、水彩、油畫一樣,等兩隻噗大一點,自己覺得有需要了,再去接觸吧!不用現在就讓枯燥的技巧訓練打壞了胃口。

160224看到林懷民的文章,很有同感,一併放上。

〈雲門創辦人林懷民:才藝是引子,不是終點〉作者:李佩芬 2009-04 親子天下雜誌 5期

台灣的兒童才藝教室密度極高,但放眼台灣的城市意象、國人普遍的美學素養,卻又往往令人搖頭。到底「兒童學才藝」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孩子學了半天,卻培養不出喜愛藝術、鑑賞藝術的能力?

一直以來,台灣的父母都比較講究看得見、技術或考試性的東西。像我鄰居的小孩,只要開始拉琴,我就知道過兩天他得上提琴課;平常,我是很少聽到他拉琴的。
「就別讓他學了吧!」我建議。
「是孩子自己想繼續學的!」他父母這樣告訴我。
「但其實孩子自己並不愛啊!」我長期觀察後如此認為。
孔子曾說「游於藝」。在當時認為「藝」是用來欣賞、品味的,不是功利的事。若因孩子學才藝,家長跟著學到相關知識,更從中得到樂趣,進而提升生活品質,我認為這是好的。所以我把「學才藝」這件事倒過來看,才藝是個「引子」,而不是「終點」。才藝班,是可以去上,但動機是要讓孩子「得到經驗,能夠欣賞」,而不是去得到什麼成績。
更精確點來說,我認為讓孩子上才藝班,家長應該跟著孩子一起上課。比如說,孩子學小提琴,父母就應該涉獵相關知識,回家才能與孩子一起談音樂,把孩子在才藝班接觸到的,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家長千萬別讓自己、孩子與才藝的關係,只剩下「你今天練琴了沒?」「趕快去練琴!」若是這樣,孩子就不一定能學到什麼。
在雲門教室,最受歡迎的課程其實是親子課。我們請家長一起來跟著孩子上課,而不是派菲傭過來。真的!我們就真的遇過。我們告訴父母,除非自己有時間來,否則情願不要讓孩子上。因為,這中間很重要的是親子互動,有些父母在課程中甚至自己都哭了,他們說,自己跟孩子從來不曾感覺如此親近過。尤其,在孩子小學四年級以前,不管學什麼,我衷心認為家長一定要親身參與。

欣賞藝術,不是 Check 答案

在國外,我常看到老師帶著一群孩子、甚至只是幼稚園的小小孩去看畫。
他們可以在一張畫前面坐一個小時,老師、孩子都不斷提問:「你看,這是什麼顏色?」「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他們是什麼關係?」老師甚至連創作理念是什麼都完全不講,孩子只是用眼睛看、用腦去思考。
孩子們七嘴八舌,每個人都只看到部分,但把大家的意見加起來,就是整體。當孩子表達,就是觀念互相激盪的時候,這裡面沒有「對錯」,只有「感受」。我想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再讓他自己去尋找潛藏於畫中的「知識」吧!
我們常認為藝術很崇高,接觸到的往往是藝術的技術或知識。在學校有藝術課程,課本也有很多內容,但最後卻變成一次又一次的考試:「米開朗基羅是哪一國人?」「誰是蒙娜麗莎的作者?」把藝術像一般學科般對待,是抹煞了藝術課。我們的教育,往往只是「Check先前的知識」;許多人在欣賞藝術時,也總是在尋找一個「很快得到的答案」,非常可惜。
常看到許多人到故宮看翠玉白菜,就是急著先去找那隻蚱蜢,找到了、看到了,就跑掉了。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也是如此,一到畫前就忙著先找那頭驢子,這麼大的一幅畫,花三分鐘把驢子找到後,立刻走人。
美感教育怎麼教,真的很重要。其實,到郊外去看天、看水、看樹、看花,都是美感教育!以看花為例,小孩子看一朵花,可以看上兩、三分鐘;但大人看花的反應,經常只停留在「這是玫瑰,紅的、很香、有刺」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的玫瑰花在情人節被丟來丟去,卻沒幾個人真正在看花。看花,是需要安靜的。

美感教育,體會靜思的精神

日本文化中,存在一種「靜思」的底蘊。每逢櫻花盛開時節,全家人會帶點食物出遊,在櫻花樹下坐上很久、很久,感覺季節時序的推移,這是很重要的。
許多孩子去才藝班,是學一門技術與知識;但家長經常忽略了,這些其實與真正的藝術,沒有太大關係。當孩子所學的東西,無法變成生活中的養分,反而成為另一種「工作、功課」時,就不好了。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許多家長也都認為自己孩子有大天才。但我想,即使是天才,也是需要「游於藝」的時間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