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再讀《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後,說說我家大噗的語言發展

對孩子來說,語言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它是拿來使用的工具,一種溝通的工具──讓自己理解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理解自己。
大小噗們一直都處於一個三語的環境:台語、國語、英語。台語是母語,使用程度也最好;英語則苦於使用時機僅限於單獨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所以理解能力一直高於口說能力;國語本來是最弱的,但意料之中地後來居上,打從大噗開始覺得和別人一起玩比自己一個人玩自己的要來的有趣時,他渴望找「朋友」,幾次下來後,他已經建立起一套內在的規則,看到年紀差不多的就是要講國語,再加上大噗開始對書面語感興趣後,我已經預見了國語立於不敗地位。
大噗的字母還認得「哩哩啦啦」,但英語的使用方式是完整的,如同他的台語,只是語句上的錯誤比台語多很多。我不用Flashcard,也不用任何坊間特地編寫的英語教材,我只是給很多原文的材料(書、紙上遊戲、卡通),要想讀、想玩這些材料,就非把英語當成工具。
我身邊沒有像我這樣的例子,兩隻噗只是我對語言學的實驗品,人生的路很長,實驗結果還是個未知數;身邊反對聲音也不是沒有,尤其是在大噗滿一歲後到三歲的這段,語言能力(不管哪一種語言)都明顯落後於其他孩子時,阿嬤一直說我給的語言太多。我相信這樣的環境是正面的,但前例太少,讓我也不是那麼自信,還好這本《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一直給我信心。
靜待觀察吧!目前為止,一切尚好。
再說說中文,打從大噗快三歲時指著我家微波爐上「天廚」兩個字問我「那是什麼」起,大噗進入了符號的世界,他知道符號是有意義的。一般符號(如搭電梯時的「上」、「下」、「開」、「關」等的三角形)、交通號誌(如STOP、代表雙向道的雙向箭頭、紅綠燈、國道標誌)乃至於數字、文字。
現在,已經認得0到9這十個數字的大噗,看到家裡印著1到9的投球擲準九宮格,就會伸出手指畫一畫,老娘我順勢就標上筆順箭頭。
在文字方面,大家都以為中文比英文字母難認,但環境讓大噗對中文方塊字比英文母還敏感,最近大噗求字若渴,要我讀給他每一面競選旗誌上的人名;等捷運時貫注全付心神地讀著地圖上的資訊:出口的「口」、七張的「七」、高鐵的「高」、公車的「車」,更不要提到處都是的數字;閱讀那種之前已經看圖看得爛熟的書時,只要聽我一字一字指著唸,一本書早唸一次、晚唸一次,連著唸個好幾天。
常常大噗興奮地喊:「媽媽,『山』耶!」「媽媽,『車』耶!」我看了半天遍尋不著,最後找到了,原來是「仙」、原來是「輪」!
依這陣子的經驗,我覺得認字不是不能教,只是「教」只有一成之效,其餘九成得靠環境和孩子本身,當我介紹了一個字給大噗,如果沒有給他一個豐富的環境(書、看板、車牌、DM、廣告等等任何載有文字的東西)讓他得以反覆確認,並體會到這個字在語境裡的用法和意義,任憑怎麼教,字是不會留在大噗的腦袋裡的。
再者,小孩學認字和大人想像的不太一樣。我家大噗認得「林右昌」的「林」但不認識「木」,還有一些我以為很難的字,比如「爸」、「媽」、「車」、「高」,壓根沒想到要教,但大噗就自己認得了。我想小孩認字應該跟需要度、常見(用)度有關,字形簡單與否可能不是重點。
一般小孩好像都是先學注意再學國字(至少國小的課程設計是如此),但事實上,大噗是先認了字,還沒注意到國字旁那個小到不行的注音。我覺得國語注音是個很吊詭的事,國語注音在真實的世界裡只存在在打字輸入時,甚至對我這個使用倉頡輸入的人來說,注音是不存在的,但很多孩子從中班就開始學,學到小二、小三,為什麼孩子要花三、五年的時間學一個未來可能用不到的東西?中文不是拼音語言,依據中文的造字規則,只有形聲字跟語音相關聯,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法來學中文字,都比用使用注音然後任意指定arbitrary地聯結字音與字形還要來得有邏輯。真要學拼音,應該也是從拼音語言──比如英文的phonetics學起。每個語種的phonemic & phonological awareness不同,但 phonological skills是可以相互參照應用的,舉一個爛例子,就像很多孩子學KK音標時底下標註注音符號一樣。英文是拼音語言,英文的phonetics關係著拼字,掌握得好就受用一輩子。所以我打算讓兩隻噗從英文phonetics入手,然後該學注音時再學注音吧!童年時間何其寶貴,注音,我把它放在很後面的順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