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關於「最佳學習時間點」這件事……

湊「十」中的大噗
我不是一個迷信「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的媽媽,相反的我一直深信有些事在起跑點前就搶先開跑是有害無益,我一直注意著各個學派理論(蒙特梭利、華德福什麼的)「什麼幾歲之前用手指寫不用握筆」、「什麼掉第一顆牙之前不要教寫字」、「什麼英文要在中文底子打好之後再教」之類的論點。
現在我覺得這些個論點跟另一個極端「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一樣──聽聽就好,其實兩邊爭得不就是一個時間點的問題嗎?一個主張越早越好,一個主張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階段,時間點到了再去做該做的事。
乍聽之下,後者有理,但在「教育」這個主題裡打轉久了,益發覺得後者吊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絕對比皮亞傑還清楚什麼時候才是自己的「時間點到了」。
之於「教育」,相對的字眼應該就是「學習」;「教育」像是一種「給」,相對地,「學習」像是「採」、像是「要」;相較於「教育」,我現在更關注的是「學習」。我期待著我的孩子能長成一個「自主學習」的人,就像一直以來的我一樣,瞧,我不是打從做了媽媽之後,就一直在學習做媽媽嗎?如果強調「學習」的主體性──是我想「採」的、是我想「要」,我才去「採」、去「要」,那麼「教育」還能做什麼?管你要不要,我「給」就是了,你不要,我就「硬給」?
我沒有太大的創見,我以為「教育」真的不脫就是「給」,問題只在於給什麼?怎麼給?
給什麼?給環境。環境造就一個人的視野,身處不同環境的人,因為視野不同、看到的東西不同,想「採」、想「要」的東西也就不同;一個不知道日出有多美的人,是絕對不會離開溫暖的睡袋、打著哆嗦摸黑上山的,不然是吃飽太閒嗎?
怎麼給?潛移默化地給、不營營以求地給。「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教育跟東坡肉一樣,「慢著火,少著水」潛移默化地給,「火候足時他自美」,營營以求地老開蓋看它好了沒,那鍋肉就註定不會好!
對於兩隻噗的教育,我看重閱讀、數學、語言這三個面向,所以我創造一個這三個面向都很豐富的環境,除了閱讀十分依賴特定的物質──實體書之外,對其他數學、語言乃至於其他「隨緣」的面向,生活即是教材,與其說是我創造這樣的環境,不如說我是帶著兩隻噗去看、去用、去感覺生活裡的數學、語言等等。
時間到了,噗們要拿筆寫字就寫字管他第一顆牙掉了沒,噗們要算「3+3=?」就算。問題從來不是在時間點,而在以怎麼樣的心態看待孩子的學習。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我心目中「學習」的樣子

夜鷺baby的媽媽長什麼樣子?
東西為什麼會浮起來?
這是大噗最近的兩個問題。
剛好這陣子因為有「可能」在家自學的需要,在大量閱讀、爬梳資料時,循著線摸到了「自主學習」這個關鍵字,於是把「教」大噗的過程、心得記錄下來,當作是實務佐證,留下日後備用。

夜鷺baby的媽媽長什麼樣子?

151017基金一路麥當勞與武嶺街之間大武崙溪 夜鷺 亞成鳥
帶著大、小噗到情人湖找青剛櫟的那天,下山到公車站時,我們在旁邊的大武崙溪看見正準備要抓魚的夜鷺亞成鳥,當下的觀察重點在「抓魚」,我只是大概提了一下那隻夜鷺還是baby,隔了幾天,臨睡前,大噗問我:「那夜鷺baby的媽媽長什麼樣子?」
第二天,我帶著兩隻噗在google上面找答案,除了分別成鳥與亞成鳥的體色之外,還附帶番外篇地看了「繁殖羽」。至今,我們還沒再到野外、再遇上任何一隻夜鷺,但後來在讀其他的書籍時,大噗看到了白色的小海豹,他說:「小海豹跟夜鷺一樣,baby和媽媽長得不太一樣。」
150201大湖公園 夜鷺 成鳥 有繁殖飾羽

東西為什麼會浮起來?

凡小孩,沒有不玩洗澡玩具的,大噗就在某天洗澡時玩著他的小鴨(浮)、小魚(沈)時,突然有此一問。我說:「好,我們一起來找答案。」
我當然知道──或浮或沈,關係著密度。密度的兩個變項,體積和重量。密度比水大者,沈;密度比水小者,浮。大噗的問題其實答案不過就是這樣一句話,但我不打算把這句話「教」給大噗,我們要一起去找答案。
1. 我們先是坐公車到圖書館借了《魔法校車──東浮西沈The Magic School Bus Ups and Downs》。

2. 我們找東西丟進水裡做實驗,在實驗之前,我們先做預測,在實驗中記錄下實驗結果,之後比對預測與事實。當然實驗對象除了隨機拿的蘋果、橘子之外,其他都是我設計過的,只是即便大人如我的經驗判斷,也無法做到100%準確的預測,比如那個#3的綠色塑膠湯匙,原以為它會浮,我是設計拿它來做#4不鏽鋼湯匙的對比的,想不到它竟沈了。

3. 引導著大噗討論我們丟進水裡的東西,是大、是小,是重、是輕。為什麼有些東西明明一樣大,比如#5和#6兩顆球,卻一浮一沈?為什麼有些東西明明差不多重,比如#7的乳液罐和#8的便當盒(甚至#8的便當盒還重一點),卻一沈一浮?
4. 閱讀《魔法校車──東浮西沈The Magic School Bus Ups and Downs》
因為大噗還沒五歲,書面形式的報告還離他太遙遠,所以我口頭問答和實做,讓大噗做答案的歸結、應用。
口頭問答:
1. 要讓東西浮起來的兩大絕招?增加重量、變小。
2. 要讓東西沈下去的兩大絕招?減少重量、變大。
啊,這不就是密度了嘛!
實做:
1. 要怎麼讓本來會沈下去的#7乳液罐浮起來?要怎麼讓本來會浮起來的#8便當盒沈下去?把#7的乳液罐裝進有空氣的塑膠袋裡;把#8的便當盒裡裝水。
因裝水而下沈的#8便當盒
2. 秤出兩坨等重的麵糰,想辦法讓一坨浮起來、一坨沈下去。



關於自主學習的學習過程,有很多詳盡的論述,自認我也一直是個自主學習者,我發現我的自主學習過程,就只有簡單三步,我想把這樣的經驗以共同參與的方式移植到大、小噗的身上,更直白地講,我希望大、小噗能學到他們的媽媽──我受用一輩子的學習方法。三步:
1. 因好奇、因需要,產生問題:孩子的好奇是最好的hook。文學創作裡有的名詞叫「hook」,就如其字面意義「鉤子」一樣,不過這個鉤是用來吊讀者胃口,讓人想往下讀下去的一種創作技巧。基於「你應該要知道,所以我教給你」,永遠比不上「我想知道……」;因為好奇、因為需要所產生的學習動機,其威力遠遠大於傳統的「我教(塞)給你,你給我學(吞)起(下)來(去)」。孩子的好奇是最最珍貴的hook。
2. 找答案:在這個世界上,問題有兩種,一種是「截至目前為止」有標準答案的,比如數學、物理的定理;一種是依個人邏輯、認知、價值、信念等而各有不同的開放式答案。兩隻噗在大到一定程度之前,他們的問題大多都屬於前者,但面對孩子的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不見得就得用「教」的,尤其是在我真正想「教」給他們的不是那個標準答案(這種答案google拜一下就有了,教屁),而是「如何找答案」。就以教「如何找答案」這件事來說,有標準答案的那種問題,反而「教案」的設計顯得容易,因為有標準答案的限縮,整個「找答案」的過程從資料搜羅、閱讀、實驗、觀察、討論、分析、歸納等,都是在一定的邊際之內做收斂,是以「教案」的設計可以很精準、很明確。在熟悉了各種「找答案」的方法與過程之後,再深化「找答案」的能力,為人生的各種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求解,甚至去挑戰那些「截至目前為止」已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3. 把答案整理、歸結、應用、再創造:這一步,兩個作用:一是做為自我評量、二是為了溝通、自我表達。有一說,當你能論述、能教人時,大概學得也不會太差;作為一個學生,考試和報告/論文有什麼不同?要生出一篇報告/論文,整個立論的邏輯演繹必然是通的、是深刻的,但很多旁枝末節,可能自己在報告/論文裡也提了,但還是會忘,不過那些東西就依附在自己的邏輯架構裡,真要再用到,查就有了;考試則是把一門知識學問碎屍萬段(不這麼做,怎麼變成選擇題、填充題),沒學透、沒讀通,只要記得住,一樣有高分。再說做為溝通與自我表達的作用,當然都會很多時候人為了一個問題而找答案,純粹只為「自爽」,或為滿足好奇,或為自己的決定、行動找到佐證、找到立論基礎、找到方法,無所謂什麼整理、歸結、應用、再創造,但更多的時候,找答案不只關於自己,可能關係著一群人,一群和你合作共事的人,一群賞你一口飯吃的人(比如老闆、客戶),這時候怎麼把你找到的答案整理、歸結、應用、再創造(因應不用的需求,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讓那群人買單)就變得很重要,有時甚至比「找答案」還重要,在還講求「曖曖內含光」的年代都還會為「錦衣夜行」而惋惜了,更何況我們生在這個「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的成名機會」的年代。把答案整理、歸結、應用、再創造很重要,但以大噗的年紀,我目前就採取口頭問答和實做的方式來實踐。
“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famous for fifteen minutes.” By Andy Warhol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那天,我在兒童新樂園和一個四歲小孩吵架……

星期五上班日,我們到兒童新樂園玩,很舒服地玩,避開了人潮,幾乎都沒等到,一樓的Playground裡,空間與人數比例也顯得很有餘裕,大、小噗都在球池裡玩,他們把大型的泡棉積木在滿地的小球推來推去,像是在陸上衝浪一樣,假日人少,大型泡棉積木的數量是足夠的,只要孩子稍微等一下、找一下,一定都有得玩。
我給大噗人我關係的那把尺已經比較內化,當他把手裡的積木放開,試試在球池裡不同的玩法,轉身回頭原來的積木已經被人推走時,他就摸摸鼻子先找別的,但眼睛卻始終盯著原來玩的、最心儀的、但別人正在玩的積木,直到別人放手了,他才趕快去玩,但其他的孩子搶奪他正在玩的那一塊時,他大聲阻止,甚至斷然地抱起積木,避開搶奪。
但小噗還不大行,小噗一直來哭訴:「他拿了『我的』那塊。」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告訴小噗:「積木是兒童樂園的,不是你的,你玩別的去了,原來那塊積木誰都可以玩,現在你可以玩其他積木,或者你可以等,等別人放開你原來在玩的那塊。」小噗很不情願,但他也就一邊玩別的、等原來的。但更大的問題發生在別的孩子來搶小噗手上正在玩的那塊積木,Playground的入場條件是要超過90公分,小噗剛過,所以他可以說是裡頭最小的幾個孩子,大概寫明了他就是「軟杮子」,在球池裡待了半個小時,來了五個要搶小噗積木的孩子,四個男生、一個女生。
第一個來的是男生,小噗先是用聲音(不是語言喔)嚇阻,接下來用手奮力地拍打積木,然後叫媽媽,媽媽我坐在遠遠的地方目睹這一切,還沒來得及站起來,那個小男生就放棄了。
第二個來的男生,小噗用聲音嚇阻的同時出手推人,我馬上走近,小男生大概是看到我走近,還沒等我開口,就落跑了。
第三個來的男生,我就在旁邊,小噗直接喊媽媽,我跟小噗說:「你跟哥哥說『這是我正在玩的,你去玩別的。』」小噗遲遲不開口,我在想是不是小噗台語要轉換成國語有困難,所以我只好再用國語跟小噗說一遍,要求小噗照本宣科就好,但小噗不說,倒是小男生聽了我說的國語版之後,自己跑了。小噗使用國語的時機很少,他的第一句國語是大概在三、四個月之前在哥哥的美術教室裡的一句「那是我的」,同樣也是發生在搶奪的時機,不同的是對象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因為她也只是見小噗可愛和小噗鬧著玩,所以當時那媽媽臉上是一臉和善,不同於孩子們之間的搶奪,他們是搶真的!
第四個來的男生,我就在旁邊,但我默不作聲,小噗先是用聲音喝阻,那孩子反而整個人趴上那個小噗正在玩的積木,小噗迅雷不及掩耳地打了那個孩子,打人犯了我的大忌,我想都沒想地又跳下去介入,我叫小噗不能打人,我叫小噗要用說的,說清楚(我直接用國語)「這是我正在玩的,你去玩別的。」但小噗不說,也不放手,那孩子就趴佔著積木也不走,兩方就這麼僵著,我很猶豫我要怎麼做,我知道我越是介入小噗就是越依賴我來捍衛自己的權益,但我又覺得我不能不介入。就大人來說,不過就是一塊大的泡棉積木,沒什麼好跟孩子計較的,但對小噗和那孩子來說意義可不同了,小噗不願放棄,我不會叫他放棄在小噗還不能在衝突裡保護自己的權益時,我應該要做給小噗看如何在不動手的狀況下堅持,而且在實力懸殊時,求助本來就是正常的手段,所以我決定陪小噗僵著,我狠狠地瞪著那孩子,那孩子說:「我要玩。」我說:「這塊積木是弟弟(小噗)正在玩的,你不可以搶,你可以玩別的。」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得嚴肅,還刻意地說得很大聲,心想這孩子的爸媽在哪裡啊?不是說家長必須陪同入球池的嗎?那孩子又說:「可是我要玩啊!」我再次宣告:「這塊積木是弟弟(小噗)正在玩的,你不可以搶,你可以玩別的。」那孩子不再回我,下一秒他轉向小噗,出手揍了小噗一拳,出手不重,但小噗也跟著出手,我大吼:「不可以打人。」小噗又可憐巴巴地緊抓著被小哥哥壓在身軀下的積木,那孩子也不再打人,轉而對了我揮空拳,我不理他,和他就這麼僵著,其實這樣的騷動已經引起許多家長側目,但始終不見那孩子的爸媽,讓我很尷尬,搞得像是我在和那孩子計較一樣。後來那個一直趴在積木上的孩子總算放棄離開積木,但他跑開時對著我嚷:「不公平!」
最後一個是女生,比起那第四個男生,算是好處理的,小噗自己處理完了。
我不是否定傳統價值,但我認為不應該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溫、良、恭、儉、讓」。我在想像傳統的爸媽遇到這樣的事,為求和諧,處理的方式應該會是要小噗放棄,然後帶著小噗去玩其他的,但這樣的和諧是假的,這種「和諧」的社會只會養出兩種人──獵食者和獵物,這樣的「和諧」建立在獵物宿命地認同他們是活該被獵食者給吃了。我在無條件要求「溫、良、恭、儉、讓」的價值觀下長大,天知道在我出社會後,我是花了多少力氣才「長出牙齒、學會咬人、不被吃掉」。我要在兩隻噗的心裡植入新的人我關係價值觀──不能吃人,但也別想把我當軟杮子吃掉。
我不是一個要想介入孩子人際關係的媽媽,但在人我關係的那把量尺還沒完成內化之前、在孩子處事方式還沒從野獸進化成「文明人」之前,適度的介入是必要的。人我關係限界關係著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處事方式關係著如何實踐那些應該與不應該。小噗的人我限界還是在由欲望(想要)在主導,而不是應該或不應該。小噗的處事方式還是隻野獸,觀察小噗和其他孩子衝突的過程根本就是在看《Animal Planet》,兩隻野獸發生衝突時,不都先以聲(尖叫)勢(用手拍打積木)恫嚇,若聲勢恫嚇無效,情況就會演變成肢體上的撕、咬、扭、打,文明人不以這樣的手段來處理衝突,但文明人的手段需要教導、傳授,要教說理、要教如何辨認衝突的對象是文明人還是根本就是一隻野獸(要知道,不同對象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手段)。當孩子還在野獸時期,做爸媽的沒有適時、適度地介入,只妄想著孩子大了,自然就會進化成文明人,是可以,但那耗時可是以百萬年計算的人類進化史啊!
我不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但我相信孩子的養成需要父母很細緻地教導,其是社會化過程。playground是一個孩子摸索人我關係的好地方,在playground裡的玩再怎麼說都是小事,但教養都是從小事建立起來的,比如,玩溜滑梯時,前面的人還沒離開溜滑梯,後面的人不能溜下來,後面如果有人等著溜下來,那就不能在溜下來的地方逗留。
那孩子才四歲,他臨去前喊的「不公平」一字一字地搥著我的腦袋,小噗利用我來對抗你的確是不公平,很對不起,但阿姨真的想不出更好的處理方法。後來在playground其他的地方也見到那孩子幾次,一直沒見到孩子的爸媽,直到最後孩子要離場,才見到他是爸爸帶來的,只是爸爸從頭到尾坐在一旁當低頭族、滑手機。
這個爸爸啊,失職!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把情人湖變成我家後山

151017老爺公司家庭日園遊會,把車開走了,兩隻噗九點居然都醒了,擇期不如撞日,花點計程車錢到情人湖走走。
打從兩隻噗讀過了中屋美和的《殼斗村的帽子店》之後,我就很想帶著兩隻噗在現實世界中找尋「糖炒栗子」以外的殼斗科果實,後來在珮菁的點火下,開始了我的「植物拾遺」,不會爛又很可愛的殼斗科果實是最好不過的收藏,好不容易知道了情人湖有青剛櫟(而且還以青剛櫟出名,是為「情人湖三寶」),再挨到了十月青剛櫟結果的時節,心心念念要再上情人湖找一找可愛的Donguri Acorn。
出發前,我先給大噗看了一下青剛櫟的特徵--葉尖起算2/3是jagged edge、葉柄起算1/3是smooth edge(大噗說像T-rex的牙齒,大概跟T-rex扯上邊,一路上這點特徵還真是記得很清楚),樹幹灰褐色、沒特別的溝裂或紋路只有皮孔。我帶了一包義美小泡芙,我說當我們這次完成任務──找到Donguri Acorn的時候,我們再打開來慶祝。
在步道上,先是青剛櫟,但還沒見到結實,休息時就已經拗不過兩隻噗的期待,把義美小泡芙給拆了,還好,後來找到了一顆青剛櫟的Donguri Acorn,任務完成。
除了青剛櫟的Donguri Acorn,我的植物拾遺盒還多了一項進帳--裡白葉薯榔的蒴果果莢,果莢呈三瓣,已經完全爆裂開,有的果莢裡還看得到和松子一樣有著薄膜翅膀的種子,不同在松子的翅膀像蜻蜓的一樣長瓜子型的,裡白葉薯榔的翅膀是圓的。
蝶況也很有可觀,鳳蝶、小灰蝶、粉蝶、斑蝶到處飛。
紫端斑蝶,雄
速度太快,追不到,只能拍成這樣
台灣粉蝶,雌
黑脈樺斑蝶
正用吸管(口器)狂吃大花咸豐草的花蜜
人面蜘蛛,好像揹著書包一樣
黃口攀蜥
我想殼斗科的果實應該是大自然裡昆蟲(尤其是甲蟲)之外很能吸引我家大噗的一部分,除了中屋美和的殼斗村系列,《Ice Age》裡的Scrat與那顆永遠到不了手的acorn,還有《Totoro》裡的donguri,都讓兩隻噗印象深刻。這次在情人湖採到了一顆真真實實的Donguri Acorn,改天到圖書館再次把中屋美和的三本殼斗村全借回來,再配上一斤正當令的糖炒栗子,兩隻噗的「殼斗主題」就算完整了。
對我來說,這趟情人湖健行找到了青剛櫟和白葉薯榔的蒴果果莢是開心,但更開心的是我找到了一個很合適的自然教室。記得是劉克襄說的,一時找不到確切出處,大意是:要親近自然、要愛上自然,重點不在走訪了多走地方,見識了多少珍稀物種;親近自然、愛上自然最切實的是在身邊找一方野地,三不五時地去走走看看,感受四時遞嬗,好好地認識那裡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
我很同意這樣的說法,但這「一方野地」找起來並不容易,曾經我寄望社區能打贏官司從建商那裡拿回3200坪的地,那塊地大概有一半是多年沒人走踏的雜林,原來的步道崩塌得嚴重,不整修,我很難一個人帶著兩隻噗走,前陣子官司打贏了,但社區管委會遲遲不動作,總不能等得孩子都大了,還是得另謀他地。

  • 這地方要夠近:夠近才會常去;情人湖步道的大眾運輸並不方便,但自備汽、機車的話,離家不用半小時。
  • 這地方要夠好走:說起帶著孩子親近自然這件事,就算賴老爺認同它的價值,也寧願賴眠床、守電視、黏手機,指望他不如靠我自己,所以這地方一定要夠好走到兩隻噗能自己完成;情人湖步道經過這次測試,兩隻噗可以自行完成,隨著他們兄弟兩的年紀日增,還有其他延伸路線可以選擇,挺好。
  • 這地方要夠原始:要說花花草草,哪沒有?走出家門,社區就很多,但社區裡的「自然」是那種為了服務人讓人賞心悅目的「人為自然」,不同於真正的自然;情人湖人工設施很多,但人工設施之外,林相、生態算是「相當自然」,這次的走過的路徑只有一段是人工夾道栽櫻花。
  • 這地方不能遊人如織也不能沓無人煙:人比鳥多、人比蟲多,令人厭煩,但走半天往來不見半個人,對一個人帶兩個小孩的我來說也不是好事,步道畢竟是車子不會到的地方,除非我有一次扛起兩個小孩飛奔的超能力,不然還是要有些人煙得好;星期六的情人湖,從老火車頭走到湖邊那段路一如預期地摩肩擦踵(光看停車場停了多少遊覽車就知道),但再往環湖步道走去就舒服了,時時可見人,但卻是那種在路邊駐足留連也自在不礙著任何人的疏密度。

基於以上四點,情人湖就成了我選定的自然教室,希望有一天情人湖能成為兩隻噗心裡的自然原鄉。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語言實驗II

目前兩隻噗三種語言的使用狀況

大噗,4Y7M

台語:第一語言的地位尚未動搖,嫺熟而道地。
國語:因為早早地就對書寫文字感到好奇,所以閱讀的時候,有時會要求媽媽逐字地指著唸給他聽,粗略估計約認得50~60個中文字。
英語:聽的部分不及台語,但可以理解和媽媽一起共讀的《Magic Tree House Fact Trackers Dinosaurs》或《The Magic School Bus in the Time of Dinosaurs》之類的科普橋樑書;說的部分程度遠不及台語,也輸國語,僅管錯誤百出,正確率不高,但是在可以理解、可以表達的水準之上;讀、寫的部分,26個字母還是認得「哩哩啦啦」,但比起中文,大噗的英文讀、寫有後來居上的態勢,這可能是因為中、英文語言特性不同的關係,英文是拼音文字,大抵是聽到了什麼寫什麼、看到了什麼讀什麼,只要孩子有一定的音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讀、寫似乎是自然發生的事,比如大噗把「牙齒」寫成了「toos(tooth)」,寫出這樣的字,代表大噗把coda的/θ/聽成了/s/或者他根本聽不出/θ/和/s/的差別,但他知道onset+nucleus的/tu/可以寫成「too」,大噗每天睡前都要在3M的黃符紙上寫下他的「每日一字」,「每字一字」大部分時候是文字,有時會出現圖畫,文字出現的頻率英文比中文高,所以預測英文的讀、寫可能會「短時間」地後來居上。
大噗的英文口說
剛起床,沒頭沒尾地講起前幾天看的卡通的內容。
大噗講完了,我才想到要錄,所以這是叫他再講第二次的版本,比第一次的版本精簡少了很多細節。

把/θ/聽成了/s/,所以tooth寫成toos
小噗,2Y6M (30M)

台語:在語言方面來說,小噗算是早慧的孩子(至少比起大噗),台語是小噗的第一語言,使用的程度只差哥哥一點點,連接詞、時間副詞等等都出現得很早,當哥哥30M還在電報式語言的階段時,小噗的句子是整串的,小噗會像是在唸歌似的說:「我要撓耳朵,我不要剪指甲。」而且不管媽媽或爸爸怎麼亂他「你不要撓耳朵,你要剪指甲」或「你要剪指甲,你不要撓耳朵」,小噗都能正確地再重申主張。
「我要撓耳朵,我不要剪指甲。」

國語:很少使用,但很清楚地知道遇上什麼樣的人就該使用國語,而且用出來得國語還出乎媽媽意料之外地正確。當有個小朋友搶了小噗的槍,小噗頓了一下,像是在思考似的,然後就冒出一句:「那是我的!」
小噗碰上其他小朋友,會自動轉換成國語

英文:聽得懂、會用yes-no回答、會使用少量的句子。因為小噗的第一語言台語發展得早而且好,當同時期的哥哥台語和英語沒什麼差別時,小噗的台語和英文的程度差異就很大,甚至有一陣子抗拒英語,當媽媽明明在讀一本英語的書時,小噗會抗議:「妳不要講這個(英語)啦!」

兩隻噗三種語言的使用環境

台語:兩兄弟的第一語言,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語言,常用於父母、兄弟及其他家人。
國語:閱讀時的語言,用於外面的小朋友。
英語:閱讀、看卡通時的語言,只用於媽媽,有時也在兩兄弟間使用。
整體來說,不管哪一種語言,對兩隻噗來說都是自然的,所謂「自然」是指不論台語、國語、英語都是拿來用的,不管那一種語言的使用都帶著溝通的目的,未達溝通的目的,就會各種方法一試再試。常說:「學語言是不要怕講錯」但知道不要怕又如何?就真的不怕,就真的不害羞了嗎?因為是「學」,錯了表示沒學好,所以羞,只要當作是「學」,誰能把「錯」視為理所當然?但當你不是把語言當作目標在「學」而是把語言當作工具在「用」的時候,怕與不怕根本不是問題,我只是要你懂,我這樣說你不懂,那我就換一種方式說;另外,真正把語言當作工作來使用的孩子不會出現不同語言混淆的情況,孩子們精得很,不用幾次就知道遇上什麼樣的人就該說什麼樣的語言,他們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專家。

關於兩隻噗三種語言發展,我一直在做的事,未來應該也會一直做下去的事……

台語:在大環境裡,台語是弱勢,要想台語在大、小噗身上生根,賴府life大門關起來,一定都是台語,不止我和賴老爺對大、小噗講話用台語,連我和賴老爺之間用的也是台語,因為語言的input不僅僅只來自身為受方的對話,旁邊的人對話也是一種input。
國語:我一直都把國語的順位放在最後,不是因為國語不重要,相反的國語很重要,沒意外國語會是大小噗成長、受教,乃至於立足的最重要工具,但因為國語是台灣這個環境裡最強勢的語言,實在是不需要我再去施力,對於國語,我做的事就只是閱讀,因為大、小噗主要的閱讀還在繪本階段,他們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大部分來自圖像,再加上內容淺白、文字口語化,我大多都會轉換成台語,以我自己的話來讀。有時大噗會要求逐字照著唸繪本裡的文字,有時繪本的內容太艱深、太知識性,我會唸國語。
英語:在台灣這個環境裡,使用英語的人比使用台語還少得太多,就算賴府life大門關起來,也只有我會講,沒辦法像台語一樣從家庭裡給環境,所以只能用盡心機地營造。我的心機大概在三個部分:

  1. 閱讀:凡書籍原文為英文者,一定不買中文版,也不買中英文雙語版,我只買英文版。
  2. 卡通:細數兩隻噗其實看過不少卡通,比如《Pocoyo》、《Tinga Tinga》、《64 Zoo Lane》、《The Fireman Sam》、《Little Einsteins》、《Thomas & Friends》、《Word World》等等,但在我們家卡通可沒有白看的,要看就只有英文版,從來就是這樣,所以兩隻噗也沒抗議過。
  3. 對話:每天至少都撥出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或某特定活動比如一起煮飯時、一起玩樂高時、一起看卡通時、一起在社區閒晃時和兩隻噗使用英文。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打從兩隻噗出生時我就這樣做,英語和台語、國語一樣都是單字詞階段慢慢進入到電報式語言,一步一步來的,很多人都問:「孩子這麼小能懂英文嗎?」但為什麼不想「孩子這麼小能懂XX(請自行代換任何語言)嗎?」語言是聽多了、講多了自然就「習得」了,沒有人是生來註定只能習得某一特定語言的。

整體語言發展(不特定任何語言),我是這樣想的,而我也儘量做到……

兩隻噗都還沒進入學校,家庭是他們重要的生活場域,而我也不是老師,我只是媽媽,所以我只是用盡心機地打造一個語文刺激十分豐富的環境,讓兩隻噗在環境中自然發展,我在旁觀察,時候到了、機緣足了,點一下、推一把。
  1. 就算書本附有CD,我也是自己唸給大、小噗,從不假手CD,我知道CD裡的聲音(不論國語、英語)都比我標準,但媽媽唸出來的聲音和共讀時親子之間言語、肢體、情感的互動交流,遠遠要比「標準」(何謂標準?)的口音來得珍貴。
  2. 我從來不覺得卡通不好,不好的是孩子只看卡通,不好的是爸爸、媽媽沒陪著一起看;只有陪著一起看,卡通才會是活的、有效的語言刺激。
  3. 韻文、兒歌甚至是流行歌,對孩子來說都是好的,歌詞音韻的和諧是一首歌能傳唱、能造成流行的重要原因,而且聽熟了,最好時不時地帶著孩子大聲唸出來、唱出來。
  4. 注重本質。語言的本質是溝通,為了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自然地會在每一次的使用中去修正文法、拼字等等錯誤,在孩子的語言「習得」(不是「學習」喔)為求溝通而不斷嚐試錯誤的態度,遠比懂得了正確的文法、正確的拼字來得重要。這年紀的孩子,數的量感比數名能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地背到100來得重要,相同的孩子知道什麼字母代表了什麼音遠比26個字母從A背到Z全部認透來得重要。
  5. 讓孩子感受到符號的力量,文字說穿了就是符號,都是特定形象表示特定意義,當有一天孩子發現順著箭頭的帶領就能走出捷運站時,又或者發現只要一路跟著「P」這個符號走就會找到停車場,自然也就知道文字(文字不過就是一種符號)的力量。

最好是不教而教;非教不可時,那至少要是寓教於樂,別為教而教。我推薦……

書:Dr. Seuss的書,當然原文版。因為文意和音韻難以兼顧,個人認為Dr. Seuss的書是無法翻譯的。要看中文版,不如唸本土創作的國語、台語韻文。
中文已經儘量兼顧文意與音韻了,但還是沒英文的音韻整齊
這頁音韻就顧不上了
卡通:《Word World》,這部卡通網路上的介紹很多,一面倒的好評;大、小噗很愛這部卡通,而這部卡通也讓大噗像拿了到一把鑰匙開啟了英文讀、寫之門。
桌遊:《Sequence Letters》
贏了,爽得要命!

賴府life未來的語言實驗──讀寫literacy、脫盲

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是一種新的教育發現,指在幼兒能在正式接受讀寫教育前,顯露出對讀及寫的興趣及能力。過去,一般學者都認為幼兒是在接受正式讀寫教育後,才學會識字及寫字。Sulzby及其他提出讀寫萌發的學者,透過實地觀察幼兒的發展,發現幼兒會在語文豐富的情境底下,自然的發展出對語言及文字的興趣,並嘗試塗鴉式的書寫。因此讀寫萌發這個新概念的提出,拓展了人們對讀寫發展的看法。

兩隻噗的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 

環境

除了一般背景環境,如:公車站牌、看板、DM,身為媽媽的我是文字的重度使用者,兩隻噗每天一定會看到我用筆記帳、寫他們的成長日誌,也一定會每天看到我用鍵盤在FB上發表文字。

大噗的3M黃符紙書寫爆發機緣

150724小噗把3M的黃色自黏便條紙抽得滿床都是,大噗拿那堆紙模仿媽媽拿便條紙寫to-do-list一樣地寫字,然後像媽媽把寫好的便條紙貼在牆上、螢幕上一樣地貼在一面原本來是掛著他塗鴉畫作的牆上,一開始是鬼畫符,後來是自創符號,比如「∥∥∥」是爪子、「六個O2*3地排列在一起」是天燈,接著開始記下讓他印象深刻的事,比如爬石門山一路上都是寫著「X.X K」的里程木樁,比如有一天他突然發現「1+2+3=6」(原本大噗只能將一個數拆成兩個數,突然自行拆解成三個數,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快樂),當然現在的大噗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書寫者,寫出來的東西錯誤百出,比如「dog」這個字三個字母的字序不往右寫而往左寫變成了「god」,我說那不是dog而是God,大噗堅稱「god」就是「dog」,他只是那樣(往左寫)而已!(還好賴府life不信教,上帝真是對不起了)。
150724小噗幹的「好」事,現在看,真的是好事!
「1+2+3=6」
人類自然發展也不過就是這樣,畫著畫著慢慢過渡成寫。
自創的文字,意思是「放天燈」。
有時根本就是畫
自創的文字,意思是「爪子」
難得出現中文

小噗的脫盲之路

就書寫來說,小噗還在鬼畫符階段,不過做弟弟的總是模仿著哥哥長大,所以偶爾也有「自以為一筆一筆慢慢慢畫就是寫字」的仿寫;不過小噗對文字符號的感敏,發生得比哥哥還早,大噗快三歲時指著我家微波爐上「天廚」問我是什麼,小噗在27個月左右時,指著拼圖上「ING」的字樣跟我說:「那是(五月天的)〈戀愛ING〉耶。」就這幾天30個月大兩歲半指著拼圖盒上「3(組)X49pcs」字樣裡的「X」跟我說:「媽媽,那是開刀的(爸爸看的日劇《派遣女醫Dr. X》)耶!」

未來語言輸出的前奏

滿牆黃符紙
沒控制一下,一包99張的便條紙,兩隻噗可以一天抽光光,於是規定每天睡前抽寫一張。現在是「每日一畫」或「每日一字」或「每日一符號串」,有時他也會跳脫黃符紙,跟媽媽要紙寫信給哥哥,希望這樣的書寫習慣能慢慢地開展,未來演變成「每日一句」,甚至是「每日一文」。簡單說,3M的黃符紙要玩就玩吧!老娘就當做是養成兩隻噗每天寫下點什麼的習慣的成本,希望他們的語言輸出質量與時俱進,成為和媽媽一樣「厚話」的人。
配合letter tiles的拼寫輔助,大噗已經可以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一個字以上的片段。
這個是寫於做出LEGO鋼鐵人MOC那天的「每日一字(句)」,其中「to」是媽媽修正的。
那天看的卡通裡,最喜歡的橋段

關於識字、閱讀的策略

由於中、英文書寫體系不同,所以採取的策略也不同。
中文是表義文字,以「形」入手。
英文是表音文字,以「音」入手。

音韻覺識加入語音表徵的重要機緣……

音韻覺識的活動是平常就在做的事,但不特定任何語言,也不介入任何的語音表徵符號(比如字母或注音符號等,就是因為不介入任何語音表徵符號,所以連台語也可以做);通常我們都是在很無聊、很零碎的時間,比如等公車、等外帶、走路的時候,帶著孩子做音韻覺識活動,而其實所謂「音韻覺識活動」不過就是媽媽有意識地帶著兩隻噗在瞎扯淡。例子:以台語唸「鼠牛虎兔貓,龍蛇馬羊豹,猴雞狗豬鴨」,其中的「豹」和「鴨」在台語裡是同韻;以國語唸「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無敵鐵金鋼),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吃便當)。」一首《靜夜思》有正常版和搞笑版,其中「光」、「鋼」、「鄉」、「當」同韻;以英文唸「Prince大噗(或小噗)doesn’t wear the gown, they go to the town and he falls down……」這種活動小屁孩超愛,而且一點巧思就可以生出無限多的搞笑版,小屁孩也很愛自己創作搞笑版。
但自從1507賴大噗開始看了《Word World》的卡通之後,聲音和文字好像有了連結,原來文字可以代表聲音,字母的組合有聲音上的意義,平常說出來的話(英文部分)自己也可以試著用字母(也就是英文的語音表徵)Build出來,突然間世界變得不一樣了,大噗重新尋找他以前就認識的字母,以前字母對大噗也是有意義的,比如尿布上的「XL、L、M、S」,「XL」是他的,「M」是弟弟的,後來弟弟也改穿「L」,「M」還代表了麥當勞和摩斯漢堡,現在字母還是有這些意義,只是還多了聲音的意義,本來讀《Dear Zoo》和《Good night, Gorilla》,看到「ZOO」大噗知道那是動物園也唸得出來/zu/,不過應該就只當是個圖像,現在大噗知道「OO」代表著/u/的音,媽媽我再告訴他:「那是/z/-/u/-/zu/。」大噗還很喜歡學《Word World》這部卡通裡的人物利用letters來build a word,當然現階段大噗常常都是造不出來的或著造不出來的是無意義的字母串,大噗會來找我幫忙,我會把大噗想造的字唸得很慢、很清楚,讓大噗試著把音素拆解出來,真拆不出來,我才再把音素拆開來唸,當然英文本身並不是語音與語音表徵(字母)對應很透明的語言,所以大噗會把「home」拼成「hom」、把「rocket」拼成「rocet」,這時候我會幫他補上一個「e」、一個「k」。
《Word World》這部卡通在賴大噗的語言發展上是個重要的契機,語音與語音表徵開始有了連結之後,大噗的英文音韻覺識也大大地加強。不過,本來平時就一直在做的不分語種、不介入語音表徵的音韻覺識活動還是會持續的進行。
把「rocket」拼成「rocet」

英文讀寫策略--以音韻入手

由於《Word World》的契機,文字與聲音之間有了雙向的連結,以音韻覺識做為讀寫策略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剛好也就碰上了讀寫萌發的「3M黃符紙書寫爆發機緣」,大噗寫出來的大部分都是英文字,我猜這是因為英文與中文字形與字音關連性大小差異造成的。
在理論上,英文語音覺識與讀寫之間的正相關性是沒有疑義的,看大噗的經驗似乎也是這樣,理論支持,大噗接受也樂在其中,唯一的問題就是環境。
大噗在拼寫的過程中需要很多次的trial-and-error,有時要拼寫出他那天想講的話,要花掉15分鐘的時間,如果用筆和橡皮擦真正書寫,對一個四歲半的孩子來說實在很嚴苛,我知道拼音語系的國家都有賣這類的教具,在台灣大概是沒有需求(要搞到拼寫的孩子的年紀,書寫大概都不是問題了),所以沒買不到「letter tiles」這樣的東西,最後勉強找到一款字母泡棉磁鐵,但一組裡母音給三個(一個大寫、兩個小寫)子音給兩個(大、小寫各一個)實在不夠,所以教具只能自製,真是累死人!不過「letter tiles」這樣概念的教具還真是好東西!
市面上有賣的字母泡棉磁鐵
自製的letter tiles第一盒--字母和子音字串
自製的letter tiles第一盒--字母和子音字串
自製的letter tiles第二盒--韻核字串和韻母
自製的letter tiles第二盒--韻核字串和韻母
中文字塊。聽珮菁的建議把大噗已經認識的字收成他們的專屬字典,便一起做成中文方塊,但還想不到怎麼用。

中文讀寫策略──以字形入手,注音符號等該學的時候再學,至於怎麼從字形引導待研究

不用注音符號的理由和教注音的時機

  • 中文認字從來都是由字形入手,注音符號拼音系統不過是這七、八十年來的事,在注音符號出現之前的孩子是怎麼啟蒙的?至少我家賴大噗的認字是由字型入手,他會把「恐『爪』龍」唸成「恐『瓜』龍」,他會把「買」、「賣」、「寶」全唸成「寶」。
  • 注音符號是中文的標音符號不是自然語言,不要說在教室、書本外的世界裡看不到,只用未來電腦中文輸入不是用注音,注音幾乎就只存在在學齡前到小學中年級這個時間區段,甚至兩隻噗現在在讀的繪本裡,很多都是沒有注音的,就算有注音大噗也只注意到文字部分,壓根沒看到旁邊小字的注音。
  • 注音符號做為中文的語音表徵符號能用多久?拉丁字母作為英文的語音表徵符號可以用一輩子,再考慮到同為拼音語系間後設語言知覺的遷移作用,以英文為其他語言的先備跳板雖然不是最好的選擇,但總好過中文的注音符號。
  • 注音符號的切分單位較大,可能造成較小單位的音素知覺困難,如果要選擇一個語音表徵符號來增進音韻覺識的話,比如西班牙文這種以音素為表徵單位且字形、字音對應得十分清楚的語言會是比較好的選擇,英文沒西班牙文好,注音符號相對糟糕。
  • 注音符號不是全然的不好,針對中文的音韻覺識,注音符號是最好的工具。只是音韻覺識是一種後設覺識,一個不知道「爸」字可以拆解/b/和/a/的人,還是可以準確地讀出「爸」字,強調音韻覺識,終極的目的在於能夠讀寫,在拼音語言的系統裡,音韻覺識和讀寫高度相關,但中文字是表義文字,學讀寫注音符號不是唯一途徑,其他從字形入手的方法可能好過注音。對剛學注音符號的孩子來說,注音符號可以幫助他們把文字變成聲音,增進理解,但要認得一個字,還是得回歸到把那個從注音符號所讀出來的音與字形的連結;近年來的研究(在之前不這麼認定)注音符號有助文中文的音韻覺識,中文的音韻覺識是識字有效的預測指標,但效期最多就三年,意思就是說,一個小一的孩子學了注音符號後,讀得出文字旁邊小字的注音,經由拼讀出來的音去認大字的國字,國小中低年級大概就是「認得的字讀、寫國字,不認得的字讀、寫注音」(這和「雙通道模型Dual route model」的文字處理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國小中高年級,累積了一定的識字量,識字策略應該也會漸漸變成從組字、上下文猜字,以字識字,這時候中文的音韻覺識和注音符號的運用能力對識字就不再有預測性。
  • 大概只有一個狀況我會提前教大噗注音符號,當大噗想書寫表達的東西超過他所識得的中文字時,表達企圖與中文書寫能力之間出現落差,注音符號應該是個不錯的、暫時補足的工具。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大噗的記憶力 & 選書

賴大噗的記憶力驚人,常常記得一些很小(小到媽媽都沒注意到)、很久(久到媽媽都忘了)的事。

「五次生物大滅絕」

某天賴大噗獨自翻看著近期新歡──恐龍的圖鑑時,突然問我:「恐龍是什麼第五次龍捲風時候不見的?」
我楞了一下,啊?什麼第五次龍捲風?然後才想到,之前講到恐龍時,跟他提過「五次生物大滅絕」,大噗還沒掌握「大滅絕」這個專有名詞,不過倒是了解那個詞彙帶有「毁滅」意義,所以表達時用了「龍捲風」這個一樣具有「毁滅」意義的詞。
還好,老娘有做筆記,對「五次生物大滅絕」還有點印象,立刻找出筆記,讀一下,重新給大噗輸出正確的input。

螳螂的再生

又一天,和大噗一起讀一本書,大噗看到書裡的螳螂,隨口說:「『草猴』的腳如果斷掉,還會長出來。」
啊!會嗎?我驚訝得說不出話,只能反問:「真的嗎?」
「真的!」大噗一口咬定。
我心想孩子的話少有空穴來風,於是抄起手機馬上google「螳螂 再生」,果然螳螂的斷肢會再生,這時我也想起來了,我好像有跟大噗講過這事兒。
好可怕,還好老娘我少有信口開河「黑白教」的時候。

選書

說到這個,倒想起一件事。
雖然老娘講這些科學自然的東西「言必有據」,但不保證書上不會亂寫,所以書也要好好地挑。一般我會挑有標出作者的書(不要以為書必有作者,很多童書是不標的),作者敢用名字擔保,那內容不致於太離譜,至於沒作者由編輯主導的書,我挑出版社,原則是大的、老的,台灣的如信誼、上誼、天下、漢聲、新學友、遠流,國外的如DK、Scholastic,是的!我不太買X福、世X的書。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無尾鳳蝶日誌

150803 D2

珮菁攝於150803下午1500左右。
拍的時候, 就比早上看到的時候大一些些;一早上看到它的時候,就已經吃掉左邊的那片葉子,所以猜測應該有可能是150801孵化出來,因為150731這株小苗都還很正常。

150804 D3

感謝珮菁相贈,帶著大、小噗跑了一趟台北,接回無尾鳳蝶的毛毛蟲。
珮菁:「周一150803上班時,窗台上那棵不知是檸檬還是橘子或金桔的小苗上,來了一位像是鳥大便的小客人,當下同事立判『無尾鳳蝶幼蟲』無誤。但,我們大約只跟她相處兩天,因詢問到基隆的愛心友人想要收養,讓孩子觀察,愛心人士隔日也立馬來支持教育部前的孩子,順便領養小客人回基隆。
雖然緣分很短,其實是怕沒時間為它找食物,於是連同種了許久的芸香科小苗(終於發揮它的功能,用生命餵養小客人),一起送給愛心友人。
希望無尾鳳蝶幼蟲在基隆陪伴大噗、小噗兄弟平安轉成蝶。」
珮菁的推測:這隻無尾鳳蝶應該是150802孵化。所以今天就姑且算是D3吧!

150805 D4

在社區摘了一點柚子和橘子的葉子給牠。

150806 D5

早上看還在原來珮菁附贈的芸香科食草上,晚上看牠已經把新摘來的橘子葉給吃了大半,鬆了一口氣──願意吃社區裡摘得到的食草,是說社區裡的橘子葉好像更嫩、更合牠的胃口,原來的食草都吃得秃秃的只剩細細的一線主脈,社區裡的橘子葉啃得連主脈都不剩。
好會吃,好會長,「一眠大一吋」就是在講牠吧!

150807 D6

這傢伙真從今天下午開始固定停在一片葉子上,那片葉子到晚上10點半拍照的時候還保持得很完整,不吃東西是怎樣? 準備脫皮進階成二齡蟲了嗎?(150811更正:應該是要變成四齡蟲)
還有這傢伙原來不只是很會吃、很會長,還很會拉,下午才清完便便,晚上又拉得滿箱底都是。

150808 D7

中午發現這傢伙正式成為二齡蟲(150811更正:四齡蟲,不是二齡蟲),長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成為二齡蟲之後,還沒開始吃東西。
箱底除了大便之外,還發現疑似是蛻下來的皮。

150809 D8

每天都感覺到牠在長大,不只大,還每天都長得跟昨天不一樣。
花盆裡發現更多已經濡濕膨脹的蛻殼
(150811更正:經資料查證,牠們會把卵殼和蛻下來的皮給吃掉,所以這個應該是濡濕膨脹的「大便」。)
兩天「糞」這麼多

150810 D9

颱風過後,第一次出門去採毛毛蟲的食草,家裡這隻喜歡吃的那棵橘子小樹被打得亂七八糟,沒一片完整的,姑且先採回來,之後再想想辦法吧。
颱風打得亂七八糟,沒一片完整。
吃得真乾淨 

測試過,伸出臭角時,真的會臭!

150811 D10資料查證、補充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物防疫檢疫局的電子書《植物保護圖鑑系列9-柑橘保護》無尾鳳蝶之形態與生活史如下:
卵 :每當春、夏、秋季柑橘嫩葉萌發時,成蟲即飛來產卵,卵散產,淡黃色,球形,直徑約1公釐,卵孵化前轉變為藍黑色,卵期7天左右。
幼蟲:孵化後之為黑色,有刺毛突起,稍大時幼蟲體呈灰褐色,有白色斑紋,很像鳥糞,四、五齡幼蟲體轉呈黃綠色,有3對灰白色短斜帶,體側下方及腹面呈白色,老熟幼蟲體長約40公釐,幼蟲期13∼21天。
蛹 :老熟幼蟲於化蛹前,停於枝上吐絲繫身固著化蛹,蛹色多呈綠色,亦有黃綠色,淡褐色或暗褐色者,前端有兩個短而大之角狀突起,觸角基部有並立之2個顆粒狀隆起,前胸背之氣孔較小,中胸背之隆起不長,腹之寬度較頭胸之長度短,第1、2腹節中央有縱皺紋,體長3.0公分左右,蛹期夏季8∼12天,冬季24∼60天,完成一代夏季36∼52天,冬季61∼90天,一年可發生6∼7代。
成蟲:中型鳳蝶,展翅7.5∼8.2公分,翅底色為黑色,無尾狀突起,雌雄形
狀斑紋相同,前翅散佈大小不等的淺黃色塊狀紋,腹部背面,前翅基部及後翅中室散佈淺黃色小點,後翅前緣圓形黑斑出現青藍鱗片,肛角有1紅色圓斑,中橫線黃色斑連接成一寬帶,反面斑紋略似正面,但黃色部份較多,後翅外緣至中橫線間有黑、藍、橙三種色彩層次地重疊,前翅3∼8室有褐色斑。
根據榮富昆蟲網的文章和圖片來判斷,小傢伙接回家時,應該是二或三齡蟲,幾天後明顯變化成綠色的是四齡蟲。
無尾鳳蝶三齡蟲
無尾鳳蝶四齡蟲
無尾鳳蝶終(五)齡蟲

150811 D10

魔咒嗎?進了賴府life大門的,連蟲都挑食。
完完整整的柚子葉不吃,倒是把被颱風打爛的橘子葉給吃個精光。
你是無尾鳳蝶耶!你所有芸香科的都會吃不是?
只好再出門去找好一點的橘子葉,本來打算另外剪點食茱萸回來,看看牠吃不吃的,想不到整盆不見了!


150812 D11

也是魔咒,進了賴府life大門的,連蟲都很會吃。
一天之內吃掉一小枝六、七片葉子,眼看著明天要出門後天傍晚才會回來,剩下的葉子肯定吃不夠,披星戴月地出門去剪了一堆回來。吃吧!


150813 D12

近午臨出門前,再看牠一眼,不看還好,一看才覺得──嗯,還好有看,竟然要化蛹了!!
一打開飼育箱,整叢的葉子裡遍尋不著,心想:第一次葉子高到頂到飼育箱蓋,不會跑到蓋子上了吧?果不其然,真的在蓋子上,而且身體弓起來,成即將化蛹的姿勢,再觀察箱裡的葉子,果然跟《家門口的自然課》說的一樣,有一灘尿。
怎麼會這麼快?就從卵孵化的時間再往前推一天算做150801Sat,那今天也不過就是D13,《植物保護圖鑑系列9-柑橘保護》裡說:「幼蟲期13∼21天。」是吃太好嗎?想不到這麼快,本來還準備了一個透明泡殼要給牠化蛹的說,這下只能把飼養箱蓋立在牆上觀察了。

150814 D13

下午六點多回來,行李還來不及打開,先看看牠,果然就在那個位置,做了一個小小的、漂亮的蛹。真是好看的綠色。
蛹和飼養箱蓋之間連結著一層細絲織成的薄面

150815 D14

蛹還是蛹。

150816 D15

150823 D22

150823化蛹之後的第11天,臨睡前,瞄一眼還沒有異狀,就前些天開始綠蛹的表面看起來乾乾的,好像比一開始的時候粗糙一點。

150824 D23 0130

凌晨一點半,老爺加班回來,再瞄一眼,喝!竟然變黑了!
一開始以為牠怎麼了,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是快破蛹化蝶了,所謂的蛹變得透明,其實不是真的「透明」(是說我怎麼那麼天真,怎麼會透明咧!)而是看得到蛹內的蝴蝶體色。
沒事就好,只是怎麼短短幾小時內說變就變?這隻無尾鳳蝶是急驚風?還我是慢郎中?啊!不還好老爺加班到深夜,才能及時發現。
趕快取消150824的活動,守在家裡,許久沒用的相機拿出來充電,等待重要的一刻!估計24小時內一定會出來。

150824 D23 0700

睡夢中想到我們家的無尾鳳蝶,趕快跳起床,打算起來守著。想不到……牠真的是急驚風,我真的是慢郎中,什麼「24小時內一定會出來」!我睡不到五個小時,牠就先出來了!
應該是剛出來不久,空蛹殼的下方還有一灘還沒乾的體液,滿屋子找蝴蝶,總算在兩層窗簾間找到,想來,牠應該是翅膀乾了之後就飛來,然後停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因為我發現並驚動牠,牠開始噗哧、噗哧地搧動翅膀,蔡咪咪就來了,蔡咪咪想撲蝴蝶,我只能一邊抓著、壓著蔡咪咪,一邊給新生的無尾鳳蝶拍照。蔡咪咪「貓」視眈眈,幾次幾乎要撲到蝴蝶了,本該要早早放了的,但大、小噗還沒起床,只能委屈無尾鳳蝶暫時躲在玻璃門與紗窗間的縫隙。
大、小噗起床後,看了空蛹、看了鳳蝶,說了「再見」,打開紗窗,無尾鳳蝶翩然而去。
再見,我們會種芸香科的植物,記得帶老婆(看照片我們家的這隻應該是男生)回來生寶寶喔!
紅色的色塊上方沒有藍斑,這隻應該是男生。

150824 D23 清理空蛹

空蛹裡留有大約1/3的黑色液體,在液體之上的蛹殼是貨真價實的「透明」,呃……其實也不是全透明,更貼近一點的描述,蛹殼看起來的透明度和在手中碎掉時的質感很像米紙,剝除空蝶蛹之後,還在飼養箱蓋上撕起了一層薄薄的、細絲織成的面。

150826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關於無尾鳳蝶的繪本……
《無尾鳳蝶的生日》
作者:凌拂
繪者:黃崑謀
出版社:遠流
ISBN:9573257025
叢書系列:福爾摩沙自然繪本
這本繪本主題是自然,但卻透著濃濃的感性和人文味,我很喜歡。
雖說這本書在養蝶的技術面無太大幫助,但還是讓我撈到了一點有用資訊──唐棉(書上說的「汽球果」)也是樺斑蝶的食草,還是一種蜜源植物。喔!從大學時代在花店打工的時候,我就喜歡唐棉!但從來沒想過種唐棉,現在想像種了唐棉,可以引來蝴蝶、可以養樺斑蝶、可以拿來插花、可以收種籽,一舉數得,非種不可!
本來想著養獨角仙所生出的廢土,以我的本事大概只能拿來種雜草,現在我想種個什麼芸香科和唐棉,只是不知道養不養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