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thing interesting & new(at least to me):
- 龍本蜥蜴:恐龍的英文名多衍生拉丁文、希臘文,熟悉字根可以望文生義,中文釋名也大都忠於這樣的造字法,比如:食肉牛龍Carnotaurus(carno「肉」拉丁文為carnis+taurus「牛」)、似鳥龍orinthomimus(orintho「鳥」古希臘文為ornis+mimus「模仿者」)等;但更多的是「XX形容形+saurus」的形式,saurus源自希臘文σαυρος(sauros),意思蜥蜴lizard,例如腕龍Brachiosaurus(Brchio「前臂」古希臘文βραχιων(brachium)+saurus」就是前臂比較長的蜥蜴,再例如沱江龍Tuojiangosaurus、營山龍Yingshanosaurus、里奧哈龍riojasaurus都是地名+ saurus,意思就是來自某某地的蜥蜴。
- 滅絕之後:恐龍的確消失於滅絕,但不是消失於「大滅絕Great Dying」。歷史上大型的滅絕事件至少有五次,所謂的「大滅絕Great Dying」其實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P-Tr) event,又被稱為「大規模滅絕之母Mother of all mass extinctions」,依時間序是五次裡的第三次。恐龍是在「大滅絕Great Dying」之後出現的物種,其後又經歷了兩次大型的滅絕──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Triassic–Jurassic (Tr-J) extinction event、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 (K–Pg) extinction event,才消失殆盡。
- 白堊紀公園Cretaceous park: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裡出現的恐龍,事實上大多在侏儸紀Jurassic period後的白堊紀 Cretaceous period裡才開始出現在地球上,所以《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應該改名叫「白堊紀公園Cretaceous park」才是!
- 沒有「一疊紀」:所有「紀」的名稱都是從英語經由日語引入漢語的,所以可以「寒武」、「志留」這種很有日本味的譯名。「三疊紀」的命名是因為最初發現的地層明顯分為三層;「二疊紀」的原文Permian源自俄羅斯的彼爾姆州Perm,因為在德國的此地層分為兩層,所以當時的日本釋名為「二疊紀」,現在日本已經不使用「二疊紀」一詞,改為由彼爾姆州直接音釋的片假名,僅華語區繼續沿用「二疊紀」一詞。地層分三層的叫三疊紀,分兩層的叫二疊紀,若依此類推地層只有一層的要叫「一疊紀」而不另行命名的話,只怕會有很多、很多的「一疊紀」,是以沒有「一疊紀」!
- 中生代Mesozoic:又被稱為「爬行類時代」或「恐龍時代」,因為所有的恐龍都生活在中生代Mesozoic。
地質年代單位的時間概念,依層級、依早晚:
- 宙eon:共有4個,大於5億年;冥古宙──生命現象開始的時期、太古宙──初始生物的時期、元古宙──久遠的原始生物的時期、顯生宙──現代生物存在的時期
- 代era:幾億年
- 紀period:幾千萬年到億年
- 世epoch:幾千萬年
- 期age:數百萬年
顯生宙地質年代表Phanerozoic Timeline for reference:
顯生宙
Phanerozoic
|
古生代Paleozoic
古代生物的時期。
|
寒武紀Cambrian
|
取名於拉丁文Cambria,即威爾斯。
|
奧陶紀Ordovician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奧陶部落。
|
||
志留紀Silurian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志留部落。
|
||
泥盆紀Devonian
|
名稱來自英國德文郡Devonshire。
|
||
石炭紀Carboniferous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群島的含煤的岩石。日語裡把煤叫「石炭」。
|
||
二疊紀Permian
|
取名於俄羅斯的彼爾姆州Perm。
|
||
中生代Mesozoic
中等進化生物的時期。
|
三疊紀Triassic
|
來自拉丁文Trias「三」。
|
|
侏羅紀Jurassic
|
取名於法國與瑞士之間的侏羅山Jura Mountain。
|
||
白堊紀Cretaceous
|
取自拉丁文Creta,意指白堊。
|
||
新生代Cenozoic
現代生物的時期。
|
古近紀Paleogene
|
古近紀和新近紀又合稱為「第三紀Tertiary」, Tertiary意思為第三個衍生物。目前第三紀之名已經撤銷,分別稱為古近紀和新近紀。
|
|
新近紀Neogene
|
|||
第四紀Quatemary
|
第四個衍生物。有些學者認為應當撤銷,併入新近紀,另一些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
最早的地質史分為四個時期:第一紀、第二紀、第三紀和第四紀。
第一紀:爬行動物出現的以前時代地層。
第二紀:爬行類動物時代
第三紀:哺乳動物出現的紀
第四紀:人類存在的紀
後人詳細劃分發現第一紀和第二紀可以分得更細的層次,所以在十九世紀時取消了這兩個名稱。
|
常見、辨識度最高、最愛(陸續增加中):
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暴龍T-rex):
名字:種名衍化自古希臘文τυραννος(tyrannos),意為暴君;種小名rex在拉丁語中意為國王。因此,雷克斯暴龍的學名意為「暴君蜥蜴」。活躍年代:白堊紀Cretaceous-晚白堊世Late Cretaceous-馬斯垂克期Maastrichtian(晚白堊世6期中最晚近的一期)
大小:長約12公尺,高約4公尺,重約5公噸。
食性:肉食,以其掠食者之王的封號,若人碰到了,肯定會被吃掉!
伶盜龍(迅猛龍)Velociraptor
名字:拉丁文velox快速+raptor小偷(raptor這個字在英文衍變成食肉猛禽之意),伶盜龍是比較符合原文意思的翻釋,但《侏羅紀公園》中的「迅猛龍」實在太紅了,較廣為人知(至少我是先知道迅猛龍,而後才知道伶盜龍的)。活躍年代:白堊紀Cretaceous-晚白堊世Late Cretaceous-坎帕期 Campanian(晚白堊世6期中從古到今第5期)
大小:長約2公尺,高約0.5公尺,重約15公斤,大概火雞的大小。
食性:肉食性。牠們最致命的武器是腳上的鎌刀型尖爪,加上成群的集體攻擊策略,以速度追趕大型植食性恐龍,然後直接跳到獵物背上,不斷利用巨爪抓傷獵物,讓大型植食性恐龍失血過多而就範。和人類相比,伶盜龍在體型上沒有絕對優勢,但孱弱如人類者肯定還是會被伶盜龍抓來吃掉!
梁龍Diplodocus
名字:古希臘文διπλός (diplos)「一雙」+δοκός (dokos) 「梁」,因牠在尾巴下側有雙叉形的人字骨。活躍年代:晚侏羅世Late Jurassic
大小:長約25公尺,高約4公尺,重約10~16公噸
食性:草食性,不吃人!
迷惑龍Apatosaurus與雷龍Brontosaurus:
梁龍科底下,還分兩個亞科──梁龍亞科Diplodocinae、迷惑龍亞科Apatosaurinae。迷惑龍是誰?迷惑龍就是雷龍。對我來說,雷龍大名鼎鼎,遠勝什麼梁龍,更別提什麼迷惑龍了。
話說早在1877年,有個名叫Othniel Charles Marsh的傢伙,說他發現了一個新的恐龍物種,取名叫迷惑龍Apatosaurus ajax;兩年後1879年,這傢伙又發現了一種,取名叫秀麗雷龍Brontosaurus excelsus;很好,雷龍是雷龍,迷惑龍是迷惑龍。離開科學界,在通俗文化裡,雷龍是比較紅的,但在1903年,有人發現雷龍和迷惑龍應該是同一個物種,而迷惑龍(1877)比雷龍(1879)還早命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迷惑龍這個命名有優先權,從此「雷龍」之名不復存在恐龍分類學之中。近年來又有歐洲學者運用統計分析,比較雷龍和迷惑龍之間數百個骨骼特徵後,發現兩者有許多重大差異,足以讓雷龍自成一屬,但此一說仍未被學界認可。
這個故事讀後心得:一.凡過往的東西,不論是人文的歷史,還是自然科學,如地質學、古生物學等等,其知識是可以留在腦海裡,但要保持一個彈性,等著任何新出土的證據,隨時徹底推翻;二.當專家們忙著細分花豹、金錢豹的時候,外行如我者就統稱叫「豹」,相同地,管他雷龍、迷惑龍,都是梁龍科的,是不是可以都叫梁龍?
腕龍Brachiosaurus
名字:古希臘文βραχιων(brachium)「前臂」+saurus,意思就是前臂比較長的蜥蜴。活躍年代:晚侏羅世Late Jurassic至早白堊世Early Cretaceous
大小:長約20公尺,高約9公尺,重約25公噸。
食性:草食性。雖然很大,但吃素,所以不吃人;也因為夠大,所以不被吃,比如說同一時期的大型掠食動物異特龍Allosaurus、蠻龍Torvosaurus。
梁龍Diplodocus v.s.腕龍Brachiosaurus
相同點:活在同一時代,一樣很大隻,一樣長頸、長尾。不同點:腕龍前肢長、後肢短,體態比較像長頸鹿(高而短);梁龍身體較為修長,但短腿,且後肢長於前肢,長得像是巨大恐龍中的臘腸犬(矮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