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給家有小男孩的媽媽的備用知識

Something interesting & new(at least to me):


  • 龍本蜥蜴:恐龍的英文名多衍生拉丁文、希臘文,熟悉字根可以望文生義,中文釋名也大都忠於這樣的造字法,比如:食肉牛龍Carnotaurus(carno「肉」拉丁文為carnis+taurus「牛」)、似鳥龍orinthomimus(orintho「鳥」古希臘文為ornis+mimus「模仿者」)等;但更多的是「XX形容形+saurus」的形式,saurus源自希臘文σαυρος(sauros),意思蜥蜴lizard,例如腕龍Brachiosaurus(Brchio「前臂」古希臘文βραχιων(brachium)+saurus」就是前臂比較長的蜥蜴,再例如沱江龍Tuojiangosaurus、營山龍Yingshanosaurus、里奧哈龍riojasaurus都是地名+ saurus,意思就是來自某某地的蜥蜴。
  • 滅絕之後:恐龍的確消失於滅絕,但不是消失於「大滅絕Great Dying」。歷史上大型的滅絕事件至少有五次,所謂的「大滅絕Great Dying」其實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P-Tr) event,又被稱為「大規模滅絕之母Mother of all mass extinctions」,依時間序是五次裡的第三次。恐龍是在「大滅絕Great Dying」之後出現的物種,其後又經歷了兩次大型的滅絕──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Triassic–Jurassic (Tr-J) extinction event、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 (K–Pg) extinction event,才消失殆盡。
  • 白堊紀公園Cretaceous park: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裡出現的恐龍,事實上大多在侏儸紀Jurassic period後的白堊紀 Cretaceous period裡才開始出現在地球上,所以《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應該改名叫「白堊紀公園Cretaceous park」才是!
  • 沒有「一疊紀」:所有「紀」的名稱都是從英語經由日語引入漢語的,所以可以「寒武」、「志留」這種很有日本味的譯名。「三疊紀」的命名是因為最初發現的地層明顯分為三層;「二疊紀」的原文Permian源自俄羅斯的彼爾姆州Perm,因為在德國的此地層分為兩層,所以當時的日本釋名為「二疊紀」,現在日本已經不使用「二疊紀」一詞,改為由彼爾姆州直接音釋的片假名,僅華語區繼續沿用「二疊紀」一詞。地層分三層的叫三疊紀,分兩層的叫二疊紀,若依此類推地層只有一層的要叫「一疊紀」而不另行命名的話,只怕會有很多、很多的「一疊紀」,是以沒有「一疊紀」!
  • 中生代Mesozoic:又被稱為「爬行類時代」或「恐龍時代」,因為所有的恐龍都生活在中生代Mesozoic。

地質年代單位的時間概念,依層級、依早晚:


  • 宙eon:共有4個,大於5億年;冥古宙──生命現象開始的時期、太古宙──初始生物的時期、元古宙──久遠的原始生物的時期、顯生宙──現代生物存在的時期
  • 代era:幾億年
  • 紀period:幾千萬年到億年
  • 世epoch:幾千萬年
  • 期age:數百萬年

顯生宙地質年代表Phanerozoic Timeline for reference:

顯生宙
Phanerozoic
古生代Paleozoic
古代生物的時期。
寒武紀Cambrian
取名於拉丁文Cambria,即威爾斯。
奧陶紀Ordovician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奧陶部落。
志留紀Silurian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志留部落。
泥盆紀Devonian
名稱來自英國德文郡Devonshire
石炭紀Carboniferous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群島的含煤的岩石。日語裡把煤叫「石炭」。
二疊紀Permian
取名於俄羅斯的彼爾姆州Perm
中生代Mesozoic
中等進化生物的時期。
三疊紀Triassic
來自拉丁文Trias「三」。
侏羅紀Jurassic
取名於法國與瑞士之間的侏羅山Jura Mountain
白堊紀Cretaceous
取自拉丁文Creta,意指白堊。
新生代Cenozoic
現代生物的時期。
古近紀Paleogene
古近紀和新近紀又合稱為「第三紀Tertiary」, Tertiary意思為第三個衍生物。目前第三紀之名已經撤銷,分別稱為古近紀和新近紀。
新近紀Neogene
第四紀Quatemary
第四個衍生物。有些學者認為應當撤銷,併入新近紀,另一些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
最早的地質史分為四個時期:第一紀、第二紀、第三紀和第四紀。
第一紀:爬行動物出現的以前時代地層。
第二紀:爬行類動物時代
第三紀:哺乳動物出現的紀
第四紀:人類存在的紀
後人詳細劃分發現第一紀和第二紀可以分得更細的層次,所以在十九世紀時取消了這兩個名稱。


常見、辨識度最高、最愛(陸續增加中):

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暴龍T-rex):

名字:種名衍化自古希臘文τυραννος(tyrannos),意為暴君;種小名rex在拉丁語中意為國王。因此,雷克斯暴龍的學名意為「暴君蜥蜴」。
活躍年代:白堊紀Cretaceous-晚白堊世Late Cretaceous-馬斯垂克期Maastrichtian(晚白堊世6期中最晚近的一期)
大小:長約12公尺,高約4公尺,重約5公噸。
食性:肉食,以其掠食者之王的封號,若人碰到了,肯定會被吃掉!

伶盜龍(迅猛龍)Velociraptor

名字:拉丁文velox快速+raptor小偷(raptor這個字在英文衍變成食肉猛禽之意),伶盜龍是比較符合原文意思的翻釋,但《侏羅紀公園》中的「迅猛龍」實在太紅了,較廣為人知(至少我是先知道迅猛龍,而後才知道伶盜龍的)。
活躍年代:白堊紀Cretaceous-晚白堊世Late Cretaceous-坎帕期 Campanian(晚白堊世6期中從古到今第5期)
大小:長約2公尺,高約0.5公尺,重約15公斤,大概火雞的大小。
食性:肉食性。牠們最致命的武器是腳上的鎌刀型尖爪,加上成群的集體攻擊策略,以速度追趕大型植食性恐龍,然後直接跳到獵物背上,不斷利用巨爪抓傷獵物,讓大型植食性恐龍失血過多而就範。和人類相比,伶盜龍在體型上沒有絕對優勢,但孱弱如人類者肯定還是會被伶盜龍抓來吃掉!

梁龍Diplodocus

名字:古希臘文διπλός (diplos)「一雙」+δοκός (dokos) 「梁」,因牠在尾巴下側有雙叉形的人字骨。
活躍年代:晚侏羅世Late Jurassic
大小:長約25公尺,高約4公尺,重約10~16公噸
食性:草食性,不吃人!
迷惑龍Apatosaurus與雷龍Brontosaurus:
梁龍科底下,還分兩個亞科──梁龍亞科Diplodocinae、迷惑龍亞科Apatosaurinae。迷惑龍是誰?迷惑龍就是雷龍。對我來說,雷龍大名鼎鼎,遠勝什麼梁龍,更別提什麼迷惑龍了。
話說早在1877年,有個名叫Othniel Charles Marsh的傢伙,說他發現了一個新的恐龍物種,取名叫迷惑龍Apatosaurus ajax;兩年後1879年,這傢伙又發現了一種,取名叫秀麗雷龍Brontosaurus excelsus;很好,雷龍是雷龍,迷惑龍是迷惑龍。離開科學界,在通俗文化裡,雷龍是比較紅的,但在1903年,有人發現雷龍和迷惑龍應該是同一個物種,而迷惑龍(1877)比雷龍(1879)還早命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迷惑龍這個命名有優先權,從此「雷龍」之名不復存在恐龍分類學之中。近年來又有歐洲學者運用統計分析,比較雷龍和迷惑龍之間數百個骨骼特徵後,發現兩者有許多重大差異,足以讓雷龍自成一屬,但此一說仍未被學界認可。
這個故事讀後心得:一.凡過往的東西,不論是人文的歷史,還是自然科學,如地質學、古生物學等等,其知識是可以留在腦海裡,但要保持一個彈性,等著任何新出土的證據,隨時徹底推翻;二.當專家們忙著細分花豹、金錢豹的時候,外行如我者就統稱叫「豹」,相同地,管他雷龍、迷惑龍,都是梁龍科的,是不是可以都叫梁龍? 

腕龍Brachiosaurus

名字:古希臘文βραχιων(brachium)「前臂」+saurus,意思就是前臂比較長的蜥蜴。
活躍年代:晚侏羅世Late Jurassic至早白堊世Early Cretaceous
大小:長約20公尺,高約9公尺,重約25公噸。
食性:草食性。雖然很大,但吃素,所以不吃人;也因為夠大,所以不被吃,比如說同一時期的大型掠食動物異特龍Allosaurus、蠻龍Torvosaurus。

梁龍Diplodocus v.s.腕龍Brachiosaurus

相同點:活在同一時代,一樣很大隻,一樣長頸、長尾。
不同點:腕龍前肢長、後肢短,體態比較像長頸鹿(高而短);梁龍身體較為修長,但短腿,且後肢長於前肢,長得像是巨大恐龍中的臘腸犬(矮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