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百百種
說到「自學」兩個字,約定成俗的印象就是「一種」不用去學校的學習方式,但事實上,十個「自學」的家庭可能有十種、甚至十幾種樣貌,絕對不只一種。當然,主要流派就那麼幾個,就好比武俠世界裡的武當、少林、峨嵋、崑崙等,但更多的是周伯通、韋小寶、胡斐那一類的。
我以為的自學
個人經驗,在十八歲高中畢業前,我不曾「自學」;爾後的每一天,我都在「自學」。學習從來不限於學校的圍牆裡,離開學校就停止學習,人生根本無以為繼。我摸索著屬於自己樣子、我努力地成就我自己,這一路來,從書中學、從做中學、從別人身上學,是有些可以稱為「學校」的環境、是有些可以稱為「老師」的人物,但這些「學校」和「老師」不同於打造出我的學歷的學校和老師,其中殊異在──我,我是帶著動機、帶著目的、自己選擇到「學校」接受「老師」的教導。對我來說,「自學」兩個字的定義是「自主地」學習,是不是「自己在家」學習不是重點。
在我「頓悟」學習是為自己時,我已經快二十了,我是憑藉著前面十幾年「不管自己想不想要,反正都要給他『吞下去』」的那些學習基礎才得以展開「為自己、自主的」學習。舉個例子,在我成為上班族的第三年吧,我買了幸世間教授的《會計學》,開始學會計。因為正規學校裡的識字教育,使我不致於成為文盲,所以我可以研讀《會計學》的文本;因為正規學校裡的數學教育,使我有推理、邏輯能力,所以我可以理解《會計學》文本裡抽象的概念。如果我早早知道語文和數學是這麼有用的基礎,或許我不會有那麼多「被逼著『吞下去』」的怨念。
學習!學習!學習!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遍
蘇東坡說「人生憂患識字始」,我從來沒見過「小國寡民」的世界,不確定人是否真能「絕聖棄智」地活著,但我知道在現今的社會裡,要絕學棄智並長此以往地活著,不是不可能──安養院、照護中心裡的人大抵是這麼活著。人活著,無法不學,因為學習是人類為求生存最重要的適應手段;講大白話,不學之人是沒法過日子的。
從媽媽的角色看孩子的學習
關於孩子們的學習,我是這麼看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身為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教育子女,更不是尋求外在資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在要自己的生活裡給孩子足夠的示範,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為生活帶來的可能性。比如在迷宮般的台北火車站裡,識得「出口」兩個字就能找到出路;比如一個啤酒玻璃瓶可以換回兩塊錢,巴望著老爸多喝一點,集滿五瓶就可以換回一罐養樂多。我相信逼著孩子學,不如幫孩子找學習的動機。
快樂學習?假的,是你眼睛業障重!
說不逼,好像就是奉行「快樂學習」,事實上,我不相信世界真有那種完全沒有壓力、沒有挫折的、沒有撞牆期的學習。在我看來,很多坊間幼稚園、補習班標榜的「快樂學習」,只是把艱辛學習過程用聲光、遊戲、教具等等的包藏起來,是好方法,但常流於形式,搞得只吃下了糖衣,真的藥不是沒吃,就是被吐了出來。
無所不用其極也要孩子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習的本質是艱辛的,而做媽媽的我又相信著什麼內在動機、不想逼著我的噗們「給我吞下去」,這前後兩者間的矛盾,我只能用拐的、用騙的,甚至不惜「借刀殺人」地去弭平,怎樣也要把我家的噗們拉拔到一定程度。(這也是為什麼我把「自學」兩個字喊得很大聲,但學校卻一直在我的選項裡,不曾剔除,想想,要沒了學校,我向誰借刀去?)
什麼程度?我會一直盯著甚至插手噗們的學習,直到我家的噗們擁有一種即便不在體制內被固定餵養也能自己學習的能力,簡單講就是盯著他們學習,直到他們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真的快樂學習--不以為苦,踏實圓夢
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有幸得到「進化」,就會變成一種更強大的能力──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努力追求。在我個人定義裡的自主學習,強調的是內在的驅動力,也就是這樣的內在驅動力,使得能力與動機互為因果,當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方能有眼界,更清楚地看到自己還可以成為什麼樣子,就好像爬山,總要等到爬上了,才知道不過是個假山頭,真正的目標還在前方;在能力與動機的良性循環裡,人可以一輩子都活在夢想、築夢、自我實現之間,這樣的人生是幸福的。
如果可以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努力追求,人是活得很有意識、很有自覺、很清楚的;這時的學習一樣地還是有壓力、有挫折、有撞牆期,但不同的是,這時的人已能明白學習的艱辛只是築夢的必然過程,之後得報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這才是「快樂學習」的真諦。
若孩子能走到這「境界」,對做爸媽的來說,已經沒有所謂「逼不逼」的問題了,可以全然放手。
如果要把自主學習的能力化約成實際的學科,我會說是語文和數學兩科,在我看來這兩科是任何基他學習的核心工具。
語文科:人類的文明、智識,全都在語言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
數學科:我認為的數學,關乎數字運算的只是很小、很小的部分,真正的數學其實是另一種語言,把真實狀況裡的問題抽象化成為這種語言,然後在腦袋裡做邏輯、推理等我說不清楚的抽象化的運作,再把運作後的結果「翻譯」出來做為真實狀況裡的問題回應。這樣看待數學,則生活裡無一不是數學的運作。
語文和數學是學科,但卻不離真實環境,因為學習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要過日子啊!
說完學習,說教育
學習和教育看起來是同一件事,但方向大不同,學習是自己「取」,教育是別人「給」,學習是自己的事,而說到教育最大責任者是父母,做為教育者,怎麼「給」也是大學問,我相信不教而教,不要以為「不教」就放牛吃草,哪門子學問,很難的!要寫出來也是一大篇。
不過最近「一下迷路,一下爆走」的一篇〈天啊!牛仔很忙!〉倒是很貼切地點出了「不教而教」的箇中辛酸。
這是媽媽的自學
以上是我對於噗們「自學」的想法,來說說實際的做法。做法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因為我也正在自學著如何把噗們養成我期待的那個樣子,與其說是做法,不如說是我學習做媽媽的記錄。我的學習大致上是這樣的循環:廣泛的閱讀,然後思考,建立價值、中心思想(寫出來就成了上面那麼一大篇的心得筆記),實際執行,再從執行結果所得的反饋做修正。
近期實行紀錄
賴大噗目前五歲八個月。
- 語文,在我家指的是閩南語、英語、中文三種語言,三種語言在日常生活中,聽、說皆可。其中,中文與英文除了聽、說之外,還會要噗們學習讀、寫;閩南語的讀、寫部分,老娘我自己會就好。
- 全語言。在真實環境下的聽、說、讀、寫,看似雜亂、毫無系統,卻是增強語文能力最有效的方式;相反的,為學而學地去背成語字典、註釋甚至國學常識(既是常識,就不該是背來的),只能有效地增加語文科的考試分數,對語文能力的增進是事倍功半。
- 閱讀。建立中文和英文兩種語文能力的最重要也最根本的策略,至於閩南語,一則因閱讀資源相對稀少,二則使用機率不高,三則學習上相對簡單(閩南語有兩種書寫系統,漢字與羅馬字;閩南語做為中文的方言,在中文的基礎上學習閩南語漢字的讀寫,並無太大困難;至於閩南語的羅馬字,因為是拼音系統,而且相對於注音來說是一個表音原則比確精確的系統,只要會講,學起來不會比注音難),所以留待兩隻噗們長大後,自己覺得有需要了,再自己去學。
- 可以畫出二十頁的故事。語文不只是聽、說、讀、寫,語文也是我們思考的媒介,任何的「想」其實都是建構在一種沒說出口的語言之上。大噗的書寫能力有限,「畫」是外界得以窺得大噗想法的方式,二十頁的圖畫故事,代表著二十張圖的連續敍事長度。大噗負責畫,而媽媽則責負把大噗的「話畫」文字化地紀錄下來。
|
產量很大
|
- 讀寫萌發。大噗的讀寫萌發算早,很早就體會到文字的魔力。因為中文和英文書寫體系實在大不相同,所以分項說明。
- 中文。以字形做為識字策略,目前認得不少字,但多少字也說不上來,因為我們識字識得很「隨性」,在遇到任何有興趣、好玩的字,我就停下來解釋一下,常常都是出乎意料地發現原來賴大噗認得了什麼字。比如「雨」,我是在大噗「畫」出了「雨」這個字後,我才知道大噗認得這個字,我也才想起,我曾經跟他解釋過,「雨」字裡天蓋和雨滴的意象,我還記得我說過就是「雨」字裡有那麼多滴水,所以名字裡帶「雨」字的堂姐那麼愛哭……「教」得不經意,「學」得沒壓力、有印象,事半功倍。至於注音,我留待大噗上小學後再學,可想見(其實已實測)會有一點問題,因為以英文做音韻覺識,英文是以音素為最小操作單位,而注音是以聲符和韻符為單位,再加上注音的表音原則很不精確,所以大噗應該會跟某些音過不去,不過問題應該不大,咱們就走著瞧吧!
|
學校作業要寫今天天氣,賴大噗什麼也沒說,很有把握地下筆「畫」出來,兩個字花不到五秒。
幾乎沒錯,就差「雨」字中間那一豎沒畫過蓋子,再要大噗補長一點。
我猜大噗的圖像記憶是很好的,上禮拜,他憑記憶毫不遲疑地兩筆就畫出Puma的Logo,當然啦,「雨」這個字,多少還是要感謝一下名字帶了「雨」的堂姐,常看就容易記得。 |
|
我問大噗為什麼這次的「雨」,多了好幾點?他說:「因為雨很大!」 |
數學
一般說來,我是不太買教材的,什麼識字書、閃卡……我沒買過,但數學我一直給大噗做題本。我向來反對為求成績,反覆寫評量、做題目,以達「精熟」,讓大噗做題本,一開始我也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後來我想通了──重點不是在用不用教材、題本,而是在怎麼用,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用教材、題本。
每天大噗會做十分鐘的題本,碼錶設定,時間一到,手上正在做的那題告一個段落就收,不論題目做多少,只求養成每天動動腦的習慣。
其實想要大噗動動腦,也不是只有做題本這個方法,之所以會用題本,原因有二。
原因之一,數學的本質是解決問題,在生活中,以一個非專業數學教師的成年人如我,是擁有「數感」,對生活所遇到的問題做出直覺反應,但也是因為已經成為直覺反應了,所以無法很敏感地意識到什麼情況可以拿來讓大噗試。網路上,的確提供了一些孩子們在生活中應用到數學的範例,然而常見可行的範例,如在便利商店小額消費這種事也不是每天都發生,所以題本還是最方便的。然而我在題本的選擇和使用上,我會儘量地貼近生活應用面,我找應用題型的題本,避免那種「功文數學」式的題本;如果遇到題目「太脫離現實」的,我會做一點「翻譯」。
|
我解釋了二分之一,但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說實在太抽象;我只好把題目「翻譯」成「三角形的蛋糕,你吃黑的,小弟吃白的,怎麼吃才不會吵架?」這樣一講,馬上就會了……很神奇。 |
原因之二,我要大噗能夠討論。
做題目時,我會把題目唸給大噗聽,要他直接試試看,如果他可以,我會請他說說話他是怎麼想出來的,然後他就會附帶「具象」手勢地說給我聽,比如有一題「框框+9=15,請問框框裡是多少」,他說把十撥一個到五,說著的當時,大噗的右手在空中,像是從左手抓了個什麼東西似地,劃到右邊,然後才又說一邊是九,一邊是六。答案對了,還要他說出來,看似浪費那十分鐘,少做了題目,但我覺得很好,我可以知道大噗的思路,確定他真的了解,還可以因為這樣大大地讚美他,讓他也覺得自己這樣很厲害。也因為習慣讓大噗說出來,所以我知道大噗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雖然不是全然地抽象(看他手在空中劃來劃去就知道)。
|
位值的概念 之一 |
|
位值的概念 之二 |
|
位值的概念 之三 |
|
湊十 |
|
題目明明把圖形畫出來了,還是嘁「不會」。 |
|
排出題目 |
|
如題目所示,把編號貼在對應位置的積木上 |
|
積木拿出來,就都會了,非要hands-on就是了! |
大多數時候,大噗就像這個年紀的孩子一樣需要具象的操作,也很好,我猜大噗就是具象操作久了,才會發展出前例那樣的「心像」。一般當大噗說沒辦法直接來的時候,我會幫他準備操作的教具,現在我會讓他自己說說看,他需要什麼樣的教具,讓大噗很有意識地去想,自己在解決一個問題時需要什麼樣的輔助。
其實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玩」才是培養數學能力最省力卻也最有效的方式,市面上這種要你動動腦的商品選擇也很多,樂高、桌遊、益智遊戲等等不一而足,只是孩子們玩玩具、玩遊戲旨在樂趣,老要打斷他們,要他們停下來試著說說看怎麼想的,實在很掃興,是以我要大噗做題本。
就培養語文能力來說,閱讀是「唯一的真理、道路」;而要培養大噗這個年紀的孩子的數學能力,「玩」就是王道!孩子們的玩是帶著熱情的,不斷地嚐試錯誤,甚至廢寢忘食,所有抽象的思考運作就是在這樣反覆的具象操作中建立起來了。不能因為做了題本,而不玩;題本之於玩,不過就是「抽樣調查」,所以十分鐘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