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噗的聲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訓練是從英文入手,從很多押韻、字頭代換、字尾代換等等的遊戲玩起,後來又得益於《Word World》這部卡通,賴大噗把文字的字形和字音聯結在一起。
大噗大概四歲半開始在媽媽的幫助下運用拼讀blending的技巧或讀或寫,當然不是有這些技巧就直接脫離文盲階段可以讀寫,聲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到能讀能寫literacy這中間還有好長一大段路,大噗至今仍在路上。媽媽我也沒要大噗「加速」,我就是維持著每天讀給大噗聽,唯一的作為大概就是用點小心機,在幫他唸一些讀到爛、大噗對情節早已了然於心、不會因為慢下來的閱讀速度而影響到「欲知後事」的興致的書時,老娘我會手指著字並針對一些sight words「不小心」分心,比如:屁股癢、吼一下在旁邊作亂的小噗等等的,「play」只出了「pl」的聲音,讓大噗自己想辦法讀下去。
至於中文,因為大噗到快五歲才發現中文的「大字」旁是有「小字」的,反而在四歲左右就在生活環境中認得一些,他常見也有興趣的字,比如「媽」、「車」,大噗的中文認字靠的是字形,筆劃、結構簡單的如「大、中、小」當然好認,但「媽、車、寶」等等在筆劃、結構上都不能算是簡單的字,大噗也能認。所以我早早就打定主意,中文由字形入手,注音留待「該學」的時候再學。
基於中英文不同的讀寫識字策略,我讀了一些報告。報告的大意:
1. 聲韻覺識在加入標音符號(字母、注音)前,在語言之間有遷移作用,簡單講在標音符號介入之前,聲韻覺識是共通的,這個不難理解,當我跟大噗在做聲韻覺識遊戲Phonological Awareness
Activities時,一個特定的音操作主要是英文,但限於字彙能力,常常也出現台語、中文。
2. 聲韻覺識在加入標音符號(字母、注音)後,中、英文的聲韻覺識系統產生了分離的現象。
前陣子,確定大噗不讀幼稚園之後,注音不注音的問題又被我拿出來再看一看。雖然之前的想法──「該學」的時候再學,維持不變,但我也想試試大噗在注音標音符號介入之前的注音拼讀blending,剛好聽了馮翊綱的《漢字相聲》〈方位篇〉,於是挑了「東、西、南、北」四個字,結果,「東北」OK,「西南」大有問題!
西,注音應該要生出ㄒㄧxi的,但大噗生出了「蜥ㄒxi──蜴ㄧi──」,我又試了ㄙㄧsi,這回大噗拼出了阿扁和客家口音的「西」。
南,更慘了,ㄋnǝ──ㄢˊan──,大噗拼不出來,最後勉強擠出一個近似於「黏、娘、暖」的音,怎麼聽都不是「南」。在我把ㄋ的元音ǝ去掉變成n之後,大噗很快地拼出了「南nan」。
注音符號是一種不甚精確的標音系統,要已經習慣以音素為操作單位的大噗要切換到聲母、韻母模式,怕是很有得磨了;中文的注音並不是以音素為單位,即便聲母也含有元音,賴大噗還不知道注音拼音原則──先把聲母的元音音素去掉,僅留輔音的音素和韻母結合的,他只能以音素為操作單位的經驗──把所有聽到的音素全部組在一起(聲母輔音+聲母元音+韻母)。
我可以想見大噗學注音,大概就如「東西南北」,一半OK,另一半大有問題!
注音符號是一種不甚精確的標音系統,要已經習慣以音素為操作單位的大噗要切換到聲母、韻母模式,怕是很有得磨了;中文的注音並不是以音素為單位,即便聲母也含有元音,賴大噗還不知道注音拼音原則──先把聲母的元音音素去掉,僅留輔音的音素和韻母結合的,他只能以音素為操作單位的經驗──把所有聽到的音素全部組在一起(聲母輔音+聲母元音+韻母)。
我可以想見大噗學注音,大概就如「東西南北」,一半OK,另一半大有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