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大噗不上幼稚園之後,收到了大家的關心和鼓勵,其中最關心的是阿嬤,阿嬤擔心大噗明年上小學時比不上絕大多數上過幼稚園的孩子,有一個朋友提點了──上不上幼稚園無所謂,不上幼稚園,自己費點心思教注音就行了,再不然就是上小一前的暑假要去上正音班。
彷彿兩年、三年的幼稚園不過就是小一前十周課程的先修班。
前幾天跟我妹妹(住高雄市大巨蛋旁,兩個兒子,一個小三、一個中班)聊起「幼稚園學不學注音」的問題,注音本該是小學一年級上前十周的課程,幼稚園提前偷跑,還沒上小學就都會了,我想知道真實教育現場的小一老師怎麼辦,是不想看著已經會的孩子因為無聊而開始搗蛋,所以簡單帶過?還是該怎麼教就怎麼教?
聊過之後,我和我妹妹發現這其中是有城鄉差異的。是的,城鄉差異!僅僅高雄市區和基隆市區之間就可以看得出來的「城鄉」差異。
帶著大噗去社區底下的小學附幼參觀、抽籤,我沒多問,但從教室擺設和簿本,我知道基隆我家這邊的小學附幼教注音,因為是混齡班,我問了老師:「那中班的孩子呢?」老師說:「一樣寫,差別在大班可能寫五次、中班可能寫三次。」反觀高雄市區,妹妹的大兒子的幼稚園沒教注音,也沒在上小一的暑假送什麼「正音班」(注音就注音,還什麼正音,正音是口條訓練用的),小一上紮紮實實地教了十周,當然班上還是有一些同學是學過的,再加上整個小學低年級其他科目的閱讀、理解也多仰賴注音,所以妹妹的大兒子小一的成績並不出色,但一過了小一就看不出是否提前學注音的影響了。
關於這樣的城鄉差異,更精確的說法:
都會區的家長或者社經地位高的家長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傾一切力量往菁英靠攏,絕不讓孩子在各方面(也就是說不單是注音不注音而已)輸在起跑點上;一種是有寬廣一點的資訊來源,往開放的路上走,接受教育的各種可能性。相對鄉下或社經地位低的家長,汲取資訊的廣度不足,容易造成教育價值的單一化--「幼稚園不就是去把注音先學好嗎?」
關於注音,我所讀到的研究,大意是這樣的,注音做為中文的學習取徑(注意,是取徑,注音本身不是目的,學習注音旨在中文的讀寫),孩子在三年級前以注音認識生字,大約在三年級之後,多以上下文文意認識生字。
妹妹大兒子的實際狀況比起我所讀到的文獻好上太多,推測與學齡前的閱讀量有關,就算外甥是個特例,至少研究文獻的取樣是可信任的,再舉實證,民初推行注音之前,誰靠注音識字了?是以,我再次告訴我自己,就算不上幼稚園,也不用在家教大噗學注音,每天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除了起床後、睡覺前的閱讀之外,五歲的大噗每天都在瘋丁丁、西遊記、Magic School Bus、相聲,每樣都是很好的語文刺激,實在勻不出時間給注音。
至於收了學費「外包」吃下了孩子學齡前教育的幼稚園到底該不該教注音?這真是……遍讀理論,沒有強力支持該教的;而現實狀況是,教!當然也有很多是不教的;現實狀況與理論的悖逆,只能用經濟學來解釋──客人想買什麼,店家才會、只好賣什麼;教與不教都反映了家長的觀念與需求,而家長的觀念與需求是有城鄉差異的!
關於大、小噗的中文讀寫策略,請讀〈語言實驗I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